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氣候變化問題事關各國切身利益和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2005-07-12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 ]
據新華社電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7月7日在英國蘇格蘭鷹谷舉行的八國集團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五國領導人對話會上發表題為《攜手開創未來推動合作共贏》的書面講話指出,氣候變化問題事關各國的切身利益,事關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胡錦濤指出,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盡管各國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應對手段尚有不同看法,但通過合作和對話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是大家的基本共識。各國在推進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本著對本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負責的態度,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考慮當前和未來的發展,積極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胡錦濤強調,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都還不高,人民生活都還不富裕,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他們最緊迫的任務。支持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也是保持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目前,發展中國家人均能耗還很低。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發展中國家的能耗不可避免地會有所上升。但我們認識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必須采取堅決有力的措施抓緊加以改變。
  胡錦濤說,加強在氣候變化上的國際合作,一是要堅持發揮《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的指導作用,遵循公約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發達國家應該繼續率先采取減排行動,并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二是要牢固樹立在可持續發展框架內應對氣候變化的觀念,改變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改善生態環境,走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道路。三是要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加強務實合作,加快有關科技尤其是能源技術的進步和推廣,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互促進。
  為此,胡錦濤提出3項具體建議。
  一是探討建立有效的技術推廣機制。這種機制既要符合市場規律,又要從氣候變化、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出發,切實降低技術轉讓成本,使更多發展中國家買得起、用得上先進環境友好型技術。
  二是開展互利技術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所需要的許多關鍵能源技術尚在研發之中,應該依靠國際社會廣大成員國的合力,抓緊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愿同各國加強相關合作,以在中國搞示范項目和建立聯合技術研發中心等多種方式,共同開發清潔能源、提高能效等方面的先進技術。
  三是保障資金來源。目前,國際社會用于改善氣候變化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可以建立一個資金問題專家小組,研究如何擴大多邊、雙邊和私營部門的融資規模,簡化資金審批和使用手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提供資金支持。
  胡錦濤說,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我們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強調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就是為了增強發展的后勁和可持續性,也是為了對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緩解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措施。我們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抑制高耗能產業,推動建立能源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大力改善能源結構,積極發展優質能源,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廣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廣泛采取節能技術;推動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國先后制定了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規和政策。通過以上措施,中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國正在著手制訂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進一步致力于緩解溫室氣體排放,以同世界各國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