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也是“一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作為工業特別是重工業主導型城市,如何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洛陽市委、市政府圍繞“創建中西部地區最佳人居環境城市”目標,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為載體,以水資源和大氣污染治理為重點,大力實施藍天、碧水和安靜工程,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治理行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全市出境斷面水質在河南省處于領先位置,交通噪聲控制躍居“2003年全國十大安靜城市”榜首,特別是經過努力,城市空氣質量良好天數比例由2003年的26%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69%,先后榮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十大最佳魅力城市等稱號。但是,從總體上看,全市的環境質量與創建中西部地區最佳人居環境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要求相比,與構建和諧洛陽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將更加突出。要解決這些矛盾問題,就必須在加快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環境質量的根本性好轉。
一、以環境保護的理念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在工業污染治理上,堅決淘汰落后項目和工藝,取締、關停所有“十五小”、“新五小”企業以及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產工藝、產品和設備。特別是對金鋼砂、石英砂、耐火材料、小選金、小選礦等重污染項目,全部予以關停。對于新上項目,堅持從嚴審查,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保“三同時”制度,做到達標排放,總量控制,增產不增污。
凡有污染的項目,不管投資多大,效益多好,都不得引進,引進的也要予以關停。所有的技改項目,都要堅持提高效益與降低能耗、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并重。在水污染防治上,嚴格實施工業企業的達標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染治理。投資6000萬元,對貫穿市區的瀍河、大明渠、秦嶺防洪匯進行綜合整治。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已建成使用的澗西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25萬噸,澗河、瀍東、新區污水處理廠正在緊建設,明年上半年將陸續投入使用,屆時市區絕大部分污水可得到有效處理。與此同時,偃師、新安、欒川、嵩縣等一批縣城污水處理廠也正在建設,其它縣城污水處理廠年內將全部開工建設。在大氣污染防治上,要求全市所有污染點源都要建設消減二氧化硫的煙塵排放裝置,在城市實行“以氣代煤”和“以電代煤”,今年上半年城市空氣質量良好天數已達126天,占全年目標的57%。同時,注重加強環保設施建設,相繼建成了盤龍冢、漲落坪無害化垃圾處理場和集中供熱、煤氣工程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從今年起連續3年,洛陽市政府將每年投入5000萬元資金用于環境保護工作,洛陽所轄的9個縣(市)也將進一步加大環保投入,使環保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以生態城市的理念推進生態建設和保護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平衡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我們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環保先行”的發展理念,將生態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積極探索一種既能應對經濟社會發展挑戰,又可解決環境問題的城市發展模式。一是加快自然保護區、自然濕地和森林公園建設步伐,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我們發揮洛河穿城而過的優勢,不斷加強洛河兩岸生態景觀帶建設,建成了長達15.5公里的洛浦公園和總面積近萬畝的洛河水面。在城市四周,分別建設了周山、龍門山、小浪底和上清宮4個森林公園,總面積達5萬畝。今年,我們還要在洛河南岸隋唐城遺址上建設7平方公里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區,使其逐步成為城市“綠色心臟”。二是實行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和綠色通道工程,通過飛播、人工造林等措施,有效恢復綠色植被,擴大森林面積。三是通過對水源地涵養區、風景名勝區、主要生態構架體系區域實施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對各類自然風景區、風景名勝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各種林區等區域實施預防性保護,提高和改善全市生態環境質量。四是在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中,實行長遠規劃,規范管理,重點實施城區公共綠地、小區組團、公園廣場等綠地建設,開展創建綠色園林單位和綠色社區活動。近幾年我們新建、改建了牡丹廣場、東周王城廣場、青年宮廣場、洛陽火車站廣場、洛陽東站廣場等幾個大型城市廣場,新增街頭綠地和街頭廣場100多處。
目前,洛陽市綠地總面積達3694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2%,綠地率33.5%,人均公共綠地10.2平方米,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2%,城市氣化率90.2%。
三、以循環經濟的理念加快轉變增長方式,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沒有資源的永續利用,就沒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洛陽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就是要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努力實行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逐步構建循環經濟體系。一是加快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從工業布局、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棄物利用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