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糧食燃料掀起土地大戰

2005-11-22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 ]
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近日表示,在這個新的高油價世界中,油價開始調整糧食的價格,這不只是因為農民、食品加工者的燃料成本在不斷增加(雖然這是一個因素),還因為我們吃的幾乎每一樣東西都可轉換成供汽車使用的燃料。超市和加油站目前在商品市場方面開始爭主食商品。實質上,世界上8億輛汽車的車主們正在與12億每人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人爭食物資源。
  布朗指出,面對看起來無法滿足的汽車燃料需求,農民想更多地砍伐殘存的熱帶雨林,將一片一片樹林砍光,以便種植甘蔗、油椰子和其他高產燃料作物。這已吸引數以10億計的私人投資。實際上,石油漲價正在對地球生物多樣性產生一種新的嚴重威脅。在將于明年1月出版發行的《B模式2.0:拯救承載壓力的星球和處于不幸中的文化》中的第二章“糧食與燃料爭土地”中,他表達了上述看法。
  文中指出,由上個世紀70年代發生的石油危機觸發的生物燃料生產快速發展了一段時間后,到90年代就停滯不前,2000年以后,因石油價格逐漸上升,生物燃料生產又開始向前推進。與此同時,以德國和法國為先鋒的歐洲也開始從油料種子中提煉生物柴油。
  2005年,生物燃料產量占全世界汽車燃料使用量將近2%。2000~2005年,全世界乙醇產量從46億加侖增至122億加侖。生物柴油開始從2000年2.51億加侖增加到2005年的估計數額7.9億加侖。
  各國因關注氣候變化和為了減少石油進口而支持生物燃料生產,將生物燃料代替汽油從而減少碳排放,以達到碳減排目標,并創造就業機會。
  巴西以甘蔗為原料生產乙醇,每年約生產40億加侖,滿足其40%的汽車燃料需求。美國以玉米為原料,2004年生產了34億加侖乙醇。歐洲在乙醇燃料產量方面位于世界第三,產量最多的國家有法國、英國和西班牙。
  自2004年中期石油價格達到每桶40美元以來,人們對生物燃料的興趣急劇增加。巴西2004年一半甘蔗作物用于生產食糖,另一半用來生產乙醇,2005年甘蔗種植面積為530萬公頃。即使巴西已經逐漸停止乙醇津貼,私營部門今年6~7月已對糖廠和釀酒廠今后5年的生產投入了51億美元。
  印度這個世界上第二大甘蔗生產國,擁有10個正在運營的乙醇廠,今年底以前有望增加20個。哥倫比亞今年從8月至年底每月新建一個乙醇釀酒廠。
  歐洲在生物燃料用于柴油機方面是世界的先行者。德國2004年生產3.26億加侖生物柴油,目前其生物柴油的使用占柴油總需求量的3%,計劃在今后幾年將產量增加一半。
  美國2004年用3200萬噸玉米生產34億加侖乙醇,雖然這幾乎不足美國玉米作物總量的12%,但這些作物按世界平均消費水平計算足以供養1億人。
  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兩個棕櫚油主要生產國,打算在高產棕櫚油的種植園種植這種生物燃料的原料。
  農業生產運輸燃料,這將對經濟和環境造成什么影響?顯而易見,農業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將會得到加強,因為它正在面對一個實質上是個巨大的、無限的汽車燃料市場。隨著生物燃料生產的擴大,世界石油價格實質上成為農產品的維持性價格。如果食物和飼料作物價格疲軟而石油價格高,商品便會轉向燃料生產者。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