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公約》附屬科技與工藝咨詢機構第11次會議于12月2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落下帷幕。為期5天的會議給正在此地召開的第11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締約方大會增添了一抹“綠色”。
在商議全球生物多樣性會議上,各國代表就干旱、半干旱地的生物多樣性、“全球分類學倡導工程”、評估發展策略或支持實施公約的戰略計劃等方面的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其內容包括,大幅減緩生物多樣性消失速度,如何實現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和千年發展目標,如何保護海洋及沿海地區生物多樣性、內陸水域的生態系統和森林生物多樣性,以及如何應對國際規章框架在外來物種入侵方面的漏洞等問題。此外,與會代表還進一步探討了術語的使用及可持續利用資源方面的有關方法及情況,以及促進各類活動的協調發展的問題。代表們還討論了如何抗荒漠化、應對土地退化和抑制氣候變化等問題。美國和加拿大代表認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越來越有效地應對可持續消費問題。巴西提醒人們關注發展中國家的特殊需求。
會議最后通過了建議草案,在外來物種入侵、激勵措施、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目標的明確表述方面達成了共識。此次會議的建議將提交明年3月在巴西東南部城市庫里提巴召開的第八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討論。
旱地、半干旱地和大草原占全球土地近半數,居住人口超過20億。在這些地區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生物多樣性公約》于1992年在巴西的“地球峰會”上簽訂,目前已有180多個締約國,每兩年舉行一次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