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氣候大會中期博弈 各方代表激烈交鋒

2005-12-06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 ]
本報蒙特利爾12月4日電 加拿大蒙特利爾近來天氣有點不尋常。當記者12月1日凌晨抵達這里時,本應天寒地凍,卻是乍寒還暖。前來接待的加拿大外交部官員納塔莉笑著同記者開起了玩笑:“蒙特利爾的氣溫比往常要高。氣候變化大會此刻在這里召開看來很及時!”不料第二天,蒙特利爾便飄起了小雪,氣溫驟降。
  如同蒙特利爾多變的天氣,已于當地時間11月28日開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11次締約方大會(COP11)和作為《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的公約締約方第1次大會(COP/MOP1)已經進入中盤。此前,各方談判代表會上會下在各種場合為各自利益進行博弈,各種提議、觀點交鋒激烈,此起彼伏,盡管外面冷風撲面、雪花飄飛,但在位于蒙特利爾市中心的Palais des Congres會場里卻是熱火朝天。
  歷史性一步:《京都議定書》執行規定通過
  11月30日,大會通過了包含21項決議的有關《京都議定書》的一攬子執行規定。這意味著旨在限制工業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將開始全面執行。
  這些執行規定涉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LULUCF)以及同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方法問題、信息通報和信息審查等相關的問題、靈活機制等的具體執行細則。締約方同意建立聯合履行(JI)監督委員會,對加快清潔發展機制(CDM)的進展也給予了高度關注。
  大會主席加拿大環境部長斯特凡·迪翁表示,《京都議定書》締約方所達成的這一成果將使《京都議定書》得以全面執行,這是“歷史性的一步”。相關執行規定的通過,標志著《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排放貿易(ETS)等機制正式啟動。
  UNFCCC秘書處執行秘書長理查得·金利指出,這意味著《京都議定書》的排放貿易機制和其他兩個機制(CDM和JI)正式啟動。他說,碳現在具有了市場價值。由于CDM,投資于旨在可持續發展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便具有了“充分的商業意義”。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01年馬拉喀什協議規定,要在4年后舉行的COP/MOP1上達成有關《京都議定書》執行的具體規定。現在這一目標已經達成,應該是本次大會進行到中期時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京都議定書》1997年通過時雖然有文本,但沒有具體執行細則,經過漫長等待,執行規定終于通過,使其得以具體執行和落實,就此而言,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參與大會談判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也對此發表評論認為,執行規定的通過,是《京都議定書》的一個里程碑。
  最重要、最核心大會議題:第二承諾期談判
  與本次大會同期進行的還有公約附屬科學和技術咨詢機構(SBSTA)和附屬執行機構(SBI)第23次大會。大會高級別會議(部長級會議)也將于12月7~9日舉行。
  如此密集的會議議程必將帶來密集的議題。COP/MOP1的議程除了通過執行規定外,還包括建立適應基金(Adaptation Fund)、啟動《京都議定書》2012年之后第二承諾期談判等諸多議題。COP11的議程集中在能力建設、技術轉讓、氣候變化對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不利影響等方面。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表示,目前會議的進展總體感覺還比較平穩,但在很多問題上各方還存在較大差距,需要進行密切磋商予以解決。在諸多議題中,有關《京都議定書》第3條第9款的談判,即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到期后,啟動第二承諾期的談判是本次大會關系到議定書生死存亡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議題。
  公約明確規定,要在2012年之前的7年,即2005年確定發達國家(公約附件1國家)在2012年之后的第二承諾期的具體溫室氣體減排指標。蘇偉指出,對于《京都議定書》本身而言,如果沒有第二承諾期,或者達成協議的時間很晚,會導致其在2012年之后失效,那么其所確立的機制包括CDM等也就半途而廢了。所以有關啟動《京都議定書》第3條第9款的談判進程非常重要,有關各方就此舉行的磋商非常密集。
  據蘇偉透露,各方意見主要涉及3點:一是啟動談判程序;二是建立機制;三是確立時間表。77國集團(G77)和中國的立場是加快談判進程,設立專門的談判機構和工作組組織談判,在2008年前確定發達國家第二承諾期的具體溫室氣體減排指標。《京都議定書》經過8年的艱苦談判和等待才得以生效,而2008年距2012年只有4年時間,因此留給各國履行批準程序的時間其實已經非常緊迫。
  但在此問題上,各利益方之間分歧很大。蘇偉在磋商中連用3個“如果”發出警告:如果不啟動談判程序、如果不就發達國家2012年之后第二承諾期的具體溫室氣體減排指標達成協議、如果不能使有關修正案在2012年前生效,那么實際上就是將《京都議定書》置于死地,而這將標志著蒙特利爾會議的失敗,也將是其恥辱——以后提到《京都議定書》,人們只會想到是蒙特利爾“殺了議定書”。
  12月1日,在有關各方對這一議題進行的一次磋商中,會議室原定只能容納約100人,卻擁進了300多人,許多人甚至不能進門。一位外國代表將這一問題形容為“我們一直竭力避免叫醒的一頭重達800磅的沉睡的大猩猩”。這頭“沉睡的大猩猩”會醒過來惹出大麻煩嗎?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大會期待高潮
  12月3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