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中國首個POPs公約履約示范項目啟動

2006-01-06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 ]
本報1月5日訊 中國第一個《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以下簡稱POPs公約)履約示范項目——中國多氯聯苯(PCBs)管理與處置示范項目今天正式啟動。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及世界銀行、有關部門代表和浙江、遼寧兩省有關負責人出席了項目啟動會。
  據悉,這一項目由中國國家環?偩滞澜玢y行合作在浙江和遼寧兩省開展。示范項目將把浙江省的廢棄PCBs電力設備儲存點及其污染物運送到遼寧省進行環境無害化處置,以示范用含PCBs電力設備的脫氯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制訂我國PCBs管理與處置的全國推廣規劃。示范項目總資金為3209.7萬美元,實施期4年,于2009年結束。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在啟動會上指出,未來5年,我國履約工作重點之一是開展涉及各POPs領域的12個履約示范項目,為全面履約奠定基礎。中國多氯聯苯管理與處置示范項目作為第一個POPs公約履約示范項目,是我國進行POPs實質性削減、淘汰的第一步,其示范的成功經驗,包括政策和機構框架的建立、技術路線選擇、基礎能力的建設以及實施和各方參與的模式,將為其他領域的示范項目提供依據和參考。此外,示范項目將為我國參加國際談判提供實踐經驗,為我國今后的履約工作建立一個各方參與和合作的平臺,并為提高我國危險化學品和固體廢物整體管理水平提供機遇。
  上世紀60~70年代,我國曾大量生產和使用過PCBs,主要用于油漆添加劑和電力電容器的浸漬劑;此外,70年代我國還進口了大量含PCBs的變壓器。目前,用作含PCBs的電力設備絕大部分已退出現役,少量仍在使用。根據國家有關規定,下線的PCBs電力設備已集中封存,但由于時間久遠,有關封存數據和資料已無從查找。根據有關監測表明,部分封存點已發現PCBs油的滲漏,污染當地生態環境,給當地人民健康造成了危害。因此,必須盡快采取措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PCBs與常規污染物不同,它在自然界中極難降解,并在全球范圍內長距離遷移,被生物體吸收后不易分解,并沿食物鏈放大,對人體危害巨大,不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性,而且還干擾內分泌系統,對人類的影響會持續幾代,對人類生存、繁衍和可持續發展構成重大的威脅。
  據了解,2004年11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爾摩公約》。首批列入公約受控名單的有12種POPs,我國需要削減、淘汰和控制的有7種,分別是艾氏劑、氯丹、滴滴涕、六氯代苯、滅蟻靈、多氯聯苯、二惡英和呋喃。POPs公約是繼1987年《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之后第二個對我國具有強制性減排要求的國際環境公約,是國際社會對有毒化學品采取優先控制行動的重要步驟。目前,已有151個國家和區域組織簽署了該公約,其中113個國家批準了公約。
  2005年5月,國務院批準成立了由國家環?偩譅款^,國家發改委、外交部、財政部、科技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部、建設部、海關總署、電監會和安全監管局等11個部門參加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工作協調組,主要負責審議國家POPs管理和控制的方針、政策、法規、標準和指南,協調POPs公約履約重大事項,其日常管理事務由國家環保總局負責,對外作為中國履約聯絡點和信息交換場所,對內負責履約的日常管理、組織和協調工作。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