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務院發布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和與之相配套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已于日前正式執行。
在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把能耗作為重要標準,明確提出399類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將被限期淘汰,同時包括鼓勵類539條,限制類190條。這其中涉及了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汽車、銅冶煉等產能過剩比較突出的行業,以及水泥、電力、煤炭、紡織等存在潛在產能過剩問題的行業。
按照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國家有關部門將對這些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采取措施進行結構調整,從而消化和利用過剩的生產能力。一方面限制新增產能的盲目擴張,同時大力推進企業的技術改造,加快兼并和重組的步伐,按照市場原則,以資產資源為紐帶,鼓勵企業做強做大,提高產業集中度。
那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到底會對這些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從本期起,本版將陸續邀請業內資深人士,分析行業所受影響以及應對之策。本期刊發對水泥行業的分析文章。
國務院日前發布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與之配套,國家發改委制定并經國務院批準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也同時發布。之前,在中國水泥協會召開的專家權威人士水泥發展座談會上,國家發改委的官員已透露了水泥在(新)《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鼓勵類內容的變化,其中就有日產2000噸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余熱發電,被新列入政策鼓勵類。
從1995年寧國水泥廠日產4000噸熟料干法生產線余熱發電項目啟動至今,已有10多年的時間了;從1998年3月水泥余熱發電設備示范項目舉行竣工儀式算起,也有近8個年頭了。余熱發電項目的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也早已被認可。按道理,老生產線都能進行改造,新建水泥生產線更應該沒有什么問題。
從本世紀初開始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設的投資高潮中,帶余熱發電的生產線很少有人問津。當時,眾多介入水泥生產線建設的投資者,想到的只是快、快、快:項目建設先斬后奏、礦山建設“免”了等非常規做法比比皆是,很少有投資者會在余熱發電上下工夫。當然,也還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是受國內(利用余熱發電)技術與裝備還不能算成熟原因的影響。到了2003年下半年,全國不少省市出現電力緊缺,久違了的拉閘停電又成為現實。這才迫使投資者考慮增加余熱發電系統,從這個意義上看,頗有點權宜之計的味道。
到目前為止,全國已建成投產的日產2000噸熟料及以上的水泥生產線數有300條之多,在這些中已有余熱發電系統的生產線不會超過20條。沒有政策導向,沒有環境保護、發展循環經濟、改善生態環境的強制動力,投資者利用余熱的積極性不會太高。
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中明確,對鼓勵類投資項目按照國家有關投資管理規定進行審批、核準或備案;各金融機構應按照信貸原則提供信貸支持。其他優惠政策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從前段情況看,不少省市投資主管部門在核準水泥建設項目時,把有沒有余熱發電作為核準條件,近期建成投產的生產線也有同步建設余熱發電系統。現在國家把余熱發電從政策層面上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鼓勵類,這將大大提高水泥企業在環境保護、發展循環經濟上的積極性。同樣,也給設計開發、裝備制造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
可以預期,在“十一五”期間,余熱發電將為水泥行業節能做出不小的貢獻。配套純低溫余熱發電,就能減少水泥從電網上取電量30%以上。或者說,每噸熟料可節省標準煤4千克,還帶來了相應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企業也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以噸熟料發電30千瓦時計,可節省成本15元左右。
2005年3月,浙江申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國內第一條日產2500噸熟料生產線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并網。8月,浙江長興煤山眾盛建材有限公司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浙江三獅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長興)日產5000噸和2500噸熟料生產線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投入運行,標志著水泥企業利用余熱發電國產技術基本成熟。
據報道,不少省市、不少水泥企業都已做出實施計劃,有的正在做前期工作,有的已開工建設。相信在“十一五”的5年中,水泥生產線純低溫余熱發電會是個較快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