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標志上有一朵仙人掌花,正如作家、攝影家蘭德爾·亨德森指出,這朵花象征著“戰勝巨大困難的勇氣”。關于旱地的討論常常使人想起荒無人煙的貧瘠沙漠和焦渴的土地。但是,我們應當想想亨德森的話:“沙漠為尋找美的人奉獻了大自然中最珍稀的藝術品。”
旱地孕育了適應當地環境的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呈現出蔚為壯觀的景象。從眾多鳥雀棲息的廣袤草原,到盛產當地仙人掌的地中海景觀,旱地為地球奉獻了一篇華彩樂章。以南非的開普植物王國為例,這里的面積還不到非洲大陸的0.5%,但這里生長的植物群落卻占整個非洲的近20%。
旱地生物多樣性之美,還體現在旱地生物對于當地社區的重要性。在大部分國土屬于旱地的塞內加爾,農村家庭有一半的收入源自野生動植物資源和非木材森林。旱地生物多樣性往往可以提供重要的生態系統資源,人類正是依靠這些資源獲取食物和住所,維持生計。實際上,旱地生物多樣性協助人們維護著全球耕地的44%。此外,這些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還為呵護人類健康提供了重要的藥品。在美國,有1/3的植物提取藥品源自旱地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認識到旱地的價值,并于第五次大會上通過了關于旱地和半濕潤地生物多樣性工作方案。從那時以來,我們在保護這一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保護區內的草地和草原食草動物的數量一直在穩步增長。
遺憾的是,在保護區范圍之外尚未出現這種積極的發展趨勢,有2300多種已知的旱地物種仍然面臨威脅,或瀕臨滅絕。為適應干旱的環境,旱地物種在進化過程中完成了很多獨特的變化,但氣候變化的影響對于所有旱地生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飽受干旱和荒漠化之苦的10億人口而言,適應氣候變化事關生死存亡。加快執行“里約三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互助性工作方案,將消除荒漠化根源,減輕因旱地生態系統退化造成的、不斷加劇的饑荒和疾病風險。
達成《生物多樣性公約》的3項目標,對于實現到2015年將世界貧困率減半的千年發展目標而言至關重要。在2005年召開的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旱地被確認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全球10個最貧困的國家中,有8個國家的大部分國土均為旱地。因此,采取措施保護和維護旱地的生態健康,同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緊密相連。
正因為如此,我們有責任通過“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和“千年發展目標”,以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和旱地的生物多樣性。
基于同樣的理由,2006年被命名為國際荒漠化年,本年度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慶祝主題為“實現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保護旱地生物多樣性”。還是基于同樣的理由,在巴西庫里提巴市舉行的第八次締約方大會上,122位出席會議的部長和代表團團長均表示將團結一致,通過慶祝國際荒漠年來支持受影響國家及其人民。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長期的共同生態命運將我們這些國家聯系在一起,讓我們再次重申我們的承諾。
我請大家積極支持開展具體行動,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旱地及半濕潤地的生物多樣性。只有團結起來,勇敢、堅定地采取行動,我們才能實現關于旱地和半濕潤地的2010年目標,才能拯救地球生物。
(此文為作者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