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是“國際保護臭氧日”(International Dayfor thePreservation of theOzone),今年的紀念日主題是“保護臭氧層:拯救地球生命”(ProtecttheOzoneLayer:SaveLifeonEarth)。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發表致辭,呼吁保護臭氧層以拯救地球生命。世界氣象組織(WMO)的首期北極臭氧公報也于“國際保護臭氧日”問世。
WMO出版的首期有關北極臭氧損耗的公報指出,這一新公報將對北極臭氧損耗產生全面的影響。與南極不同,在北極有相當的人口在那里繁衍生息。
與南極臭氧層“空洞”不同,北極的臭氧損耗區域游動性更大且無規律地出現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北歐和西伯利亞,使這些地區大氣層對來自太陽有害紫外線輻射的保護能力降低。2006年1月通過化學反應,北極上空臭氧層減少了20%,當月平流層溫度偏低使損耗更加嚴重。
WMO說,自1993~1994年以來,有8個冬季遭遇了比2005~2006年更嚴重的由人類活動引起的臭氧損耗,在有些緯度有時高達70%,但有3個冬季臭氧損耗低于2005~2006年。
WMO秘書長米歇爾·雅羅指出:“北極平流層仍然對由人類釋放的破壞臭氧物質引起的臭氧損耗十分脆弱。”但任何一個冬季,臭氧損耗的程度都取決于氣象條件。他說:“我們很快將開展2007~2008年國際極地年活動,公報將為我們評估這些脆弱的總體環境狀況提供重要工具,這些狀況為保持我們這一星球的總體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參與編纂公報的尼爾·哈里斯博士說:“2006年北極臭氧損耗不太明顯,但是隨著冬季越來越冷,每年利用國際觀測站網持續監測北極平流層十分重要,這樣可以做出早期預警,防止重大損失。”
紫外線輻射與皮膚癌、白內障和人體免疫功能破壞有關,有些農作物和海洋生物也會受其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