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4日專電 近期,今年第22號(國際編號:0621)臺風“榴蓮”襲擊了菲律賓部分地區,引發了特大地質災害。我國同菲律賓一樣,是受臺風頻繁襲擊的國家,每年都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我們該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報道,臺風“榴蓮”之所以會造成菲律賓如此嚴重的損失,除了和馬榮火山有關外,還和菲律賓近年來的非法伐木和采礦有直接關系,也是近年來菲律賓泥石流地質災害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非法伐木和采礦造成土質疏松,遇有強降雨和持續性降雨極易產生泥石流、滑坡或塌陷災害。
我國是臺風引發的地質災害較嚴重的國家,臺風暴雨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十分頻繁。此次菲律賓的臺風引發的特大地質災害事件也為我們的防災減災工作敲響了警鐘。面對自然災害,如何較為準確地做好預警和科學預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災難給人民生命和財產帶來的損失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該網站撰文建議:
一、建立氣象、水文、地質等要素的監測網絡系統。臺風引發的地質災害預報不僅需要災情資料,更重要的是災害發生前的地質環境和誘發因素的監測。建立包括氣象、水文、地質等要素的綜合監測網絡是提高預警能力最為重要的環節。
二、加快山洪防治規劃實施進程,加強臺風強降雨范圍、地點、強度監測手段和預報方法的研制,做好山洪、山地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目前我們對登陸臺風中強降雨的分布和演變規律認識還有不足,臺風造成的強降雨范圍、地點和強度的預報,仍不能滿足防御和減輕臺風暴雨引發的山洪、山地災害的需求,這也說明防御臺風暴雨引發的山洪、山地災害,減少人員傷亡工作還存在問題或薄弱環節。須加快山洪防治規劃實施進程,加強臺風強降雨范圍、地點、強度監測手段和預報方法的研制,扎扎實實做好山洪、山地災害監測、預報和預警減災等防治工作。
三、建立多部門數據共享平臺。菲律賓的災難說明僅僅依靠一個部門進行研究和預警工作是不夠的。建立與地質災害有關部門的數據共享平臺,是研究形成機理、建立預警平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