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瘧疾防治亟須替代滴滴涕

2007-04-01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 ]
  瘧疾是一種由蚊蟲傳播的死亡率較高的惡性疾病。帶有瘧原蟲的蚊子叮咬人體后,把瘧原蟲注入人體,10~20天后就會發病。發病時經歷發冷期、發熱期、出汗期和間歇期4個階段。瘧疾反復發作后,病人會出現貧血、肝脾腫大,如未及時治療,易出現腦型、超高熱型、厥冷型和胃腸型等兇險癥狀,甚至危及生命。瘧疾是全球廣泛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每年有5億多人罹患急性瘧疾,造成100多萬人死亡,其中至少有86%的死亡病例發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據估計,全球每天有3000名兒童和嬰兒死于瘧疾,并且在非洲每年有1萬名孕婦死于瘧疾。降低瘧疾發病率,減輕瘧疾疾病負擔已列入《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瘧疾防治的關鍵在于防蚊和滅蚊,滴滴涕是對付蚊蟲最厲害的“殺手”。據統計,在滴滴涕使用前的1939年,全世界因瘧疾死亡的人數為600萬人,廣泛使用滴滴涕之后的1965年,這一數字減少到了250萬人,這主要應歸功于滴滴涕殺滅瘧蚊的結果。
  由于約60%的瘧疾病例發生在世界上最貧窮的20%人口中,因此盡管滴滴涕被發現是對生物體具有很強負面效應的POPs,但由于現有的替代品普遍價格較高,而性能較滴滴涕遜色,造成滴滴涕在瘧疾防治領域尚無法完全替代。有鑒于此,《斯德哥爾摩公約》將滴滴涕放入附件B“限制”部分,允許締約方在病媒控制中有限地使用滴滴涕。這些事實表明,在瘧疾防治方面迫切需要性價比能夠與滴滴涕媲美的替代品。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