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8日聯合發布了一份名為《全球監測報告:千年發展目標與環境——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報告,對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DGS)實施過半的進展進行了評估。報告指出,盡管全球有望在2015年實現MDGS的第一項即極端貧困人數減半的目標,但大多數國家在實現多項MDGS方面仍未步入正軌,而且不同區域的發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問題尤其嚴重。
極端貧困人口減半目標可實現
報告指出,由于全球經濟近年來以較高的速度增長,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過去5年中保持了7%以上的平均增長率,因此世界極度貧困的人口數量明顯下降。發展中國家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極度貧困人口在1990年~2004年間減少了2.78億人,在這個時期的最后5年銳減了1.5億人。
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同時也是貧困人口數量下降最快的區域。東亞目前已經實現了MDGS中的減貧目標,其他幾個區域的前景也較好;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有可能無法如期實現這一目標,特別是那些受到武裝沖突影響的非洲國家。
降低兒童和孕產婦死亡率前景堪憂
報告指出,盡管全球在實現MDGS中與人類發展相關的幾項目標上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總體來看,大部分國家在這些方面仍然滯后。其中,實現降低兒童和孕產婦死亡率的目標前景最為嚴峻,普及小學教育、減少饑餓和營養不良人口以及環境衛生目標也存在差距。
報告指出,全球嬰幼兒存活人數每年增加300萬,通過免疫每年有200萬嬰幼兒免于夭折。但每周仍有1萬名婦女死于可以醫治的妊娠和生產并發癥,超過 19萬5歲以下兒童死于疾病。現在有200萬人接受艾滋病治療,但還有同樣數目的人死于艾滋病,超過3.3萬人感染艾滋病毒。
盡管目前兒童入學率已增加了4000萬,中小學入學方面的兩性差距縮小了60%,但仍有7500萬兒童失學。盡管發展中國家在降低營養不良率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等地區的營養不良狀況仍很普遍,其中南亞的比率最高,印度兒童營養不良率比非洲平均高了1倍。
環境改善每年需投300億美元
目前全世界10億人仍缺乏取得安全飲用水的合理途徑,26億人缺乏基本的環衛設施。要實現水和環境衛生的目標,需要把目前的年投資額增加1倍,達到約 300億美元。據估計,環境對健康的危害所造成的經濟負擔高達GDP的1.5%~4%。在全世界,環境風險因素在80%的疾病中起了一定作用,包括瘧疾、痢疾和呼吸道感染。每30秒鐘就有一個兒童死于瘧疾。
報告還強調了發展與環境的可持續性之間的聯系,指出在實現各項發展目標的同時需要保護環境、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據估計,2030年之前,發展中國家每年在緩解氣候變化方面需要投入1000億美元,在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方面需要投入280億~670億美元。
六項措施確保達成MDGS
報告指出,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如果國家本身及其發展伙伴加大努力,多數MDGS仍是有望實現的。在這個前提下,報告提出了一個由6點內容組成的綜合建議,具體包括:確保強勁的、包容各方的增長;為實現人類發展目標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政策支持;綜合促進發展及環境的可持續性;增加發展援助的規模和效率;減少貿易壁壘、促進國際貿易發展;進一步發揮國際金融機構對于促進發展的作用。
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B·佐利克說:“在這千年發展目標的行動之年,我尤其擔心的是存在著達不到減少饑餓和營養不良的目標的風險,即‘被遺忘的千年發展目標’。正如報告所指出,減少營養不良具有一種‘乘數效應’,有助于包括推動孕產婦健康、降低嬰兒死亡率和教育等其他千年發展目標的成功實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說:“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多的外援和國內資源來實現千年發展目標。高經濟增長和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對減貧和增加衛生教育投入仍然十分重要。”
針對歐盟去年對外援助金額首次出現下降的局面,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呼吁歐盟國家增加對外援助,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貧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