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綠色亞洲承載的綠色夢想正在接近現實

2008-04-18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字體: ]
  4月12日,在中國海南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拉開序幕,今年的主題是綠色亞洲—— 在變革中實現共贏,這標志著中國以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之路正在由國內走向國際,同時也展現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全球氣候變暖、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環保問題日益突出、生態危機更加白熱化的情景下毅然轉變發展思路而做出的又一次正確的選擇。

  中國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這幾年可謂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由于過去經濟發展、思維模式存在的諸多問題,使中國在短短的30年的改革開放中將西方發達國家百年的環境問題集中體現了出來,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發展思路、落實科學發展觀已迫在眉睫。

  還記得兩年前的4月17日,北京市歷史罕見地下了一場土,整個北京城在一夜之間被濃重的黃土所覆蓋,也就是在這天召開的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溫家寶總理代表中國政府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三個轉變:一是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二是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三是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三句話,高度概括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阻礙和今后發展的總體思路。

  保護環境是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和長遠發展,是造福當代、惠及子孫的綠色事業。自第六次環保大會之后,黨中央國務院又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把人與自然的和諧和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放在了同一個基點上,接著又提出了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為推動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打下了夯實的基礎。隨著環境評價、節能減排等具體措施的進一步落實和深入,使曾經單純的GDP增長正在向將環境損失和資源破壞等納入考核體系的綠色GDP方向轉變。

  在去年10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代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向十七大作報告時,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次將建設生態文明寫入報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意味著對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傳統思想精華的傳承,更重要地是批判反思了人與自然關系中環境污染的代價,再次強調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關系,要求全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科學發展觀,不僅僅是一個指標性的問題,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某些區域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不利于長遠發展的錯誤執政理念。

  為實現“十一五”環境保護規劃目標,國家將實施危險廢物處置、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等九大環境保護重點工程,未來5年全國環保總投入預計將達到1.3萬億元。這樣的目標設計,對于降低和杜絕環境污染有著舉足輕重的重大意義。當然,環境保護重點工程只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要實現真正實現綠色GDP的增長、還需要我們的各級政府和官員形成良好的“環境政績觀”,同時也要求我們的企業擔負起綠色責任,為真正實現江河湖海的潔凈、山川大地的秀美而做出奉獻和努力。

  我國已跨過了人均2010美元這個“經濟成長門檻”,正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發展階段,這意味著現代化建設更要突出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公平,特別是人民生活質量、公共服務水平、民主法制建設、環境與資源保護等社會層面的發展,這些都已成為各級政府評價的重要內容。“讓綠色理念根植每個人的心中”,綠色亞洲——在變革中實現共贏,就向世界發出了這樣的聲音——讓所有的人都能行動起來,身體力行,共同為亞洲更加綠色、文明而努力!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