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武漢投入10億治理東湖20年 水質仍為劣五類

2008-05-05  來源:法制日報
[字體: ]
武漢投入10億治理東湖20年水質仍為劣五類
圖為東湖垃圾堆積在岸邊本報記者 胡新橋攝

  本報記者 胡新橋 本報實習生 余飛

  武漢的東湖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湖山若隱若現,磨山掩翠,堤岸飄絮,正是大好春光出游時。東湖這全國最大的城中湖,向來是武漢人歇息身心的一塊靜土。

  但是,昨日記者驅車環湖一周,竟沒看到一艘游船泛舟湖上。何以如此?湖岸邊泊著的一艘游船上,舵手老張斜靠在船幫上顯得有些無精打采:“是不是環保局的說湖水壞了,把人嚇得不敢來?”

  4月7日,武漢市環保局公布的《2007年武漢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東湖水質從五類降為劣五類,這意味著人體不宜接觸。4月8日,執法人員陸續清除了東湖周邊的水上歌廳和游船。

  武漢大學在東湖之濱,該校研究生謝建偉告訴記者,他在武大學習、生活了六年,剛入校的時候,在東湖旁游玩,會聞到一股股臭味,經過近幾年的治理,現在好像稍微好些。但天氣熱的時候,還是會有惡臭味。

  而他的前輩,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張軍亭老師說:“我們當初讀本科時,那才真叫山清水秀,水清澈見底,隨時都可以捧一把喝的。”張老師是1983年考進武漢大學中文系的。

  今年7月,謝建偉就要畢業離開武漢了。他說,這個最后的暑假,本來想去東湖“八一”游泳池暢游一番的,現在東湖水變成劣五類,人體不宜接觸,“實在是一大憾事”。

  《東湖富營養化的成因分析和治理對策》是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劉健康院士所做的一篇學術報告。報告稱:包括生活污水在內的外源污染是導致東湖富營養化的“罪魁禍首”,湖底沉積物對磷的釋放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武漢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東湖水質下降,主要是因為東湖的子湖廟湖在“拖后腿”。廟湖不僅存在養殖問題,而且排污口未被堵住,導致東湖水質受到影響。盡管近幾年相關部門一直在進行整治,但水質變化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除了限制養魚、封堵排污口外,還要進行清淤、水體修復等治理,任重道遠。

  目前,東湖周邊已建成3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43萬噸,鋪設管道77公里,20個主要排污口被“封口”,七成東湖入湖污水被截流。但是,由于整個東湖的匯水面積119平方公里,而東湖周邊的幾座污水處理廠,總體處理面積只有40.7平方公里,東湖截污工作仍不理想。

  2007年11月,武漢市再次啟動了東湖截污工程,對8處共21個排污口全部實施“封口”,預計每天可減少兩萬余噸污水排入東湖。據稱,工程完工后,東湖周邊陸域污染將徹底得到根治。

  據了解,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東湖的治污工作已經進行二十幾年了。武漢市政府曾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及國內配套資金近10億元,開展東湖周邊的污水治理工作。

  上世紀末,利用世行貸款的東湖污水治理項目進入高潮時,當地媒體也這樣報道:項目將根治東湖污水。

  今日站在東湖邊,當微風將一陣陣臭味送入鼻孔時,記者仍有這樣的擔憂:花巨資治污,東湖水質會不會繼續惡化下去?

  東湖邊風光村一家漁具建材店老板跟記者有著一樣的擔憂。他說:這些年來東湖水一直都有臭味,以前還有些人在湖邊釣魚,但釣上來的魚都有柴油味。今天早上,已經有魚翻塘死了,估計之后死魚會更多。

  這位在東湖邊長大的中年漢子說:真懷念小時候,東湖的水多好啊,但愿東湖治理不要進入越治越污的怪圈。

  本報武漢4月21日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