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吳曉青:拉動內需 環評項目分批審查分類評估

2009-03-25  來源:人民網
[字體: ]

  3月11日上午11時,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當前環境保護形勢和任務”專題采訪,環保部負責人集體接受記者采訪。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為拉動內需保增長,環評項目主要采取了分批審查等四方面的措施。

  吳曉青稱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決策部署,環保部結合環境保護工作的實際,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保增長方面,環保部主要采取了四個方面的措施:第一,加強指導,完善制度。我們在第一時間向全國環保系統傳達了中央的精神,指導全國環境保護系統要認真為保增長、調結構做好服務。同時,要妥善地處理好把關和服務、當前和長遠、效益和質量、宏觀和微觀的關系。也就是說,在做好環評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妥善處理好四個關系。  

  同時,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指導,環保部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指導地方做好工作。比如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分級審批規定,這個規定解決了什么?解決中央批什么項目,地方批什么項目。與此同時,又配套出臺了第二個文件,叫《環境保護部直接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建設項目目錄》,這個文件解決該批什么項目、不該批什么項目,中央批什么類型的項目、地方批什么類型的項目。所以這兩個文件的搭配,中央批什么類型的項目,地方批什么類型的項目,該批什么類型的項目,不該批什么類型的項目,這樣就有效的解決好了服務工作,解決了微觀和宏觀的關系。 

  第二,分批審查,減少程序。對不同項目采取了不同審查程序,及時召開專題會、常務會,審議符合國務院確定的拉動內需、要求盡快上馬的項目,對不符合條件的項目,及時向業主作出解釋,說明不予審批的原因。 

  第三,便民高效,縮短時間。項目受理的時間從原來的5天縮短為現在的2天,項目審批會議的次數由原來一個月一次調整為現在的一個月兩次,有些項目還是隨到隨批,為保增長做好有效服務。 

  第四,分類評估,簡化流程。在確保環評質量的前提下,按項目的環境影響大小,實行分類評估、分類審查、分類確定時限,對“兩高一資”項目嚴格執行環評制度,從源頭上控制其過快增長,而對其他的環境影響相對較小的項目簡化項目評估的流程。

  所以主要是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措施來加快做好這項工作。自中央出臺關于擴大內需、促進增長部署以來,截止到2月底,環保部共受理了環評申請195個,同期批復了246個,涉及到的項目總投資是9700多億,其中涉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53個,總投資2800多億。環保部還針對鐵路建設投資加快的新情況,主動與鐵道部進行溝通,探索建立現場評估聯合審查的機制,加快項目的審批速度。與此同時,在提高審批效率的同時,對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從嚴把關,對存在環境隱患的總投資的1040億的14個化工、石化、鋼鐵、火電、造紙等項目實行了暫緩審批或者是不予批復。通過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