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科學家日前聲稱,由于降雨量大幅減少,澳大利亞出現了長達10年的干旱,美國的旱情也長期持續,而這其中有1/3以上的最終原因要歸結于全球變暖。
據路透社報道,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彼得·拜恩斯(Peter Baines)分析了全球降雨量觀測數據、海表溫度數據,并重建了過去50年大氣模型,結果發現過去大約15年以來,降雨量一直呈穩定下降趨勢,導致下降的各項因素中,全球變暖因素占37%。
“如果全球變暖持續,37%這一比例很可能還將上升。”拜恩斯說。他在近日于澳洲西部城市珀斯舉行的一個大型氣候變化大會上提交了這份分析報告。
分析顯示,有4個地區的降雨量在不斷減少,這些受影響的地區分別是美國大陸、澳大利亞東南部、赤道非洲附近的一大片地區以及南美高原。但澳大利亞西北部和亞馬遜盆地這兩個熱帶地區的降雨量卻在增加。
“這都屬于一個全球模式的一部分,在該模式中,赤道熱帶地區的降雨通常在增多,而中緯度地區的降雨則在減少。”拜恩斯說,“這與(計算機)模型預測的全球變暖趨勢有些類似,但它來自于過去30年來的降雨量觀測記錄。”
伴隨降雨量下降趨勢出現的還有全球海表溫度上升現象。拜恩斯說,他在分析過程中采用了追溯至1910年的溫度數據。他發現,隨著大氣變暖,海表溫度一直在不斷升高。
他還研究了給全球天氣帶來巨大影響的主要海洋環流模式對降雨的影響,比如給北歐送去暖流的大西洋傳送帶,以及包括太平洋年代際振蕩在內的兩個太平洋環流模式。去除造成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干旱、智利和秘魯洪災的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雨量減少受大西洋傳送帶的影響為27%,受兩個太平洋環流模式的影響的比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