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王鶴年、謝志東、錢漢東三名教授找到了太湖屬隕石沖擊成因的關鍵性證據,并在2009年第4期《高校地質學報》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此項發現有望解開困擾學術界數十年之久的謎題。
太湖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中外學者關注和爭論的焦點。學術界長期存在著瀉湖說、堰塞湖說、構造沉降說和火山說等多種假說。近年來,太湖西南側的圓弧地貌特征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對“隕石沖擊坑成因說”的關注及爭議。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學者們就對太湖沖擊坑問題進行過研究和探索。1993年,王爾康教授等在太湖厥山島發現震裂錐,并于 2001年報道了太湖諸島砂巖石英中成“人”字形的微裂隙,提出其可能是沖擊壓力卸載的產物。此后的10多年間,雖然專家們在太湖及其周邊地區巖石中找到了石英微裂隙及變形紋等重要證據,但因為這些變形特征存在多解性,太湖沖擊成因的假說仍難得到證實,太湖形成之謎的破解工作處于停滯狀態。
2003年10月,太湖周邊湖泊——石湖開始了排水清淤工程,當地隕石愛好者王金來和王家超在石湖沉積的淤泥中發現了一些含鐵質的石棍,帶孔似煉鐵的爐渣,還有一些形狀似人或動物的石頭,他們懷疑是“天外來客”隕石,于是不斷請教蘇州、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多位專家學者,探索究竟。由于這些石頭奇特,眾說紛紜,難以定論。
2008年初,王金來和王家超找到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隕石專家王鶴年教授,由王鶴年、謝志東、錢漢東等多名南大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對這些奇石展開了深入研究,并組織了多次太湖及其周邊地區的實地考察。經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終于證明這些“奇石”是太湖沖擊坑的濺射物。
太湖沖擊坑濺射物的發現為太湖系隕石沖擊坑的論斷提供了確實的證據,結合近20年來有關學者對太湖研究已得的證據和數據,可以確證太湖屬隕石沖擊坑成因。據悉,隨著課題組對太湖沖擊坑的構造特征及沖擊坑形成機制(彗星爆炸或隕石沖擊)研究的深入,太湖沖擊坑的真實面貌將更清晰地展示,也將對揭示太湖美麗景觀的形成和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演化與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