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6月1日報道說,科研人員當天表示,一旦海水的化學平衡被打破,幾千年內將很難逆轉,而由此對生物產生的影響可能會持續更久。專家稱,氣候變化將擾亂海洋化學平衡,很多海洋生物如珊瑚和貝類等生長骨骼、貝殼等堅硬部位的“原材料”將受破壞。有預測稱,到2060年,80%的北極圈海水酸度將對蛤蜊構成腐蝕性,而蛤蜊對食物鏈至關重要。另外,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目前的387ppm(百萬分率)上升到550ppm,那么珊瑚礁也將在全球范圍內開始溶解。
旨在控制溫室氣體減排的《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第一階段減排任務將在2012年到期。各國商定要在今年12月于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化會議上,就下一階段世界溫室氣體減排簽訂新的條約。在這次波恩會議以及其后的幾輪談判中,各方將爭取在今年12月底于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化會議上,就一項新的溫室氣體減排方案達成共識。除了政府代表之外,來自世界各國商界、環保組織和研究機構的代表共4000多人,參加了在波恩開始的第二輪氣候變化談判會議。目前提出的談判草案,包含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基本訴求。
世界銀行在5月27日的報告中稱,盡管全球經濟在2008年下半年放緩,但去年全球碳排放市場交易規模擴大了一倍。世行稱,去年全球碳排放市場規模擴大至1260億美元,大大高于2007年的630億美元,較2005年更是增加了近11倍。
此前,在5月26日于巴黎舉行的為期兩天的主要經濟體氣候會議上,包括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印度、日本在內的17個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的部長們探討了各國減排任務,為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做準備。他們擔心,各國如果不積極行動,可能會出現更多旱澇災害、疾病及海平面上升等問題。與會國家所排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80%。
盡管德國認為各國氣候談判進展有限,但中國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努力還是贏得了贊許。德國環境部長加布里爾表示,中國在這方面“非常進步”,自華盛頓會議以來一直保持著前進步伐。法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部長也對媒體表示:“中國非常積極。中國現在正在推行有關項目,限制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而大概2020年或2025年其排放量才會達到峰值。”
在12月哥本哈根會議之前,8月將在波恩舉行一次非正式磋商。除此之外,9月和11月將在泰國曼谷和西班牙巴塞羅那分別舉行兩次談判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