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建設量增大,由此產生了大量建筑垃圾。然而,由于此前沒有規劃建設專門的建筑垃圾處理場,缺乏科學合理的處置方法,再加上運輸車輛不負責任地隨處傾卸,致使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無序,影響城市形象,嚴重污染環境,浪費資源,成為困擾城市發展的“痼疾”。
運渣車與執法者玩“貓捉老鼠”
記者驅車行駛在重慶市郊部分地區,隨處可見建筑垃圾,特別是在一些空地和偏僻的路段,亂倒亂堆建筑垃圾現象較為嚴重。在北部新區附近的趙母山風景區周邊地區,分布著不少建筑垃圾收納場。記者在一處建筑垃圾收納場看到,這個垃圾收納場建筑渣土堆積如山,場內散堆著大量塑料、廢木材、包裝紙等建筑廢料,部分堆放垃圾的地方還冒著熱氣,散發出刺鼻氣味。
見到記者到來,現場的工作人員十分警惕。記者注意到,整個垃圾場內除了兩三名收費的人外,沒有任何管理設施,也沒有清洗車輛輪胎設備。場內聚集了許多撿垃圾的村民,有時不等垃圾卸完,就爭搶著撿垃圾,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當地一名環衛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建筑垃圾收納場是非法的,執法部門來檢查時,就停止倒垃圾,檢查人員一走,又開始倒。
重慶市環衛局副局長胡瑞茂介紹,重慶主城區建筑垃圾的產生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拆遷產生的建筑廢料,二是基建工地開槽土石方。為規范建筑垃圾的處置,重慶市環衛部門在主城區附近指定了14個建筑垃圾收納場,要求建設單位必須用專業運渣車將垃圾運到消納場堆放處理。然而,開發建設單位往往將建筑垃圾以一定的價錢承包給運輸公司,而一些運輸公司為降低運輸成本,不愿將垃圾運送到指定地點,隨意傾倒在路邊、空地或河邊等地,逐漸形成了建筑垃圾圍城之勢。胡瑞茂無奈地說,盡管環衛執法人員經常開展執法檢查,但這些運渣車輛總是與執法人員玩“貓捉老鼠”的游戲。
建筑垃圾填埋每年占地上千畝
據記者調查了解,在未來幾年,重慶將迎來建筑垃圾產生的高峰期。根據《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重慶主城都市圈面積達到5473平方公里;到2020年,主城區人口規模將由目前的600萬增至930萬。規模龐大的城市建設、土地開發將使建筑垃圾的產量持續增加。加之,重慶市決定三年內拆除1000多萬平方米的危舊房,這也將產生大量建筑垃圾。據專家測算,每拆掉1平方米混凝土建筑,就會產生近一噸的建筑垃圾。2008年,重慶主城區建筑垃圾為1200萬立方米。預計到2010年,重慶主城區建筑垃圾會達到1600萬立方米。
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羅暉表示,長期以來,建筑垃圾由于其物理化學特性穩定,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容易被忽視,因此處理方式多是簡單堆放、填埋。事實上,建筑垃圾中含大量鉛、鎘、苯醞化合物以及石棉等有毒有害成分,簡單堆放將會對環境和地下水源造成影響。同時,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灰砂飛揚等問題,又會對空氣環境造成污染,已成為城市發展中的一大公害。
羅暉介紹說,建筑垃圾的簡單堆放處理在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同時,還會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資源浪費。據測算,每萬噸建筑垃圾占用填埋場土地1畝,重慶市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填埋占地面積就要上千畝,處理20年來的存量建筑垃圾需占用土地數千畝。顯然,這是現有的土地資源不能承受的。
建筑垃圾亟待實現資源化利用
中國建筑[2.86 -0.69%]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關專家認為,建筑垃圾的資源化綜合利用不僅可以實現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而且若采用科學管理和有效措施將其減量化和再利用,還可以節省大量的建設資金和資源,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筑垃圾80%以上是廢混凝土、廢磚、廢砂漿等建筑材料,經分揀、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作為再生資源重新利用,成為建筑業的第二資源。如廢鋼筋、廢鐵絲、廢電線和各種廢鋼配件等金屬,經分揀、集中、重新回爐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種規格的鋼材;廢竹木材則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磚、石、混凝土等廢料經破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漿、抹灰砂漿、打混凝土墊層等,還可以用于制作砌塊、鋪道磚、花格磚等建材制品。從而實現由傳統的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向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循環模式的轉變。
以重慶市2008年產生的1200萬立方米建筑垃圾為例,其中約328萬立方米舊建筑拆除物可加以資源化綜合利用。其主要用途為做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