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學者在德國波恩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談上發布了一份報告稱,全球變暖將使人們不得不離開原有的家園,并導致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現象。
據美聯社報道,在對因氣候變化而導致的移民數字的預測上,各項研究的結果各有不同。這份新報告則援引國際移民組織的預測說,到2050年將有2億人口因為環境壓力而不得不進行遷移。而有些預測的數字則高達7億人口。
該報告來自由國際關懷組織和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地球科學信息網絡中心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
聯合國大學的可可·華納(Koko Warner)說,研究者對23個國家的2000多位移民進行了移民目的調查,結果十分清楚地傳達了一個信息,即環境壓力已經成為人們遷移的主要原因,而且它將成為“未來的一個大趨勢”。
人類大規模逃離災害區域或是逐漸躲避日益惡劣的環境的潛在可能性將有可能成為新全球變暖條約的一部分內容。目前的協議草案文本呼吁,各國在制定氣候變化適應性方案時,應將可能的人口遷移因素考慮在內。
但是在美國的堅持下,協議草案文本將不會使用“氣候難民”一詞,因為在國際法框架下,難民享有權利,而氣候移民不符合“受迫害”人的描述,華納說。
在這份名為《尋找避難所:繪制氣候變化導致人類遷移和重置的影響》的報告中,研究者分別對大河三角洲居民、沙漠居民以及島國居民進行了研究。這些地區的居民分別會遭受到冰川融化、日益干旱以及海平面上升的影響,甚至會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整個國家。
這份報告并沒有試圖評估由氣候變化引發的沖突。
該報告說,如果海平面上升兩米,就會有40個島國全部或部分消失。在印度洋中由1200個珊瑚環礁構成的馬爾代夫已經計劃放棄一些島嶼,并在另一些島嶼上建設防御工事。而且,該國已經很有可能要將所有30萬人口遷移到另外的國家。
同時,喜馬拉雅山脈融化的冰川引發頻繁的洪水,并危及到恒河、湄公河、長江和黃河河谷。這些地區共有14億人口,占印度、東南亞和中國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報告說,當季節性冰川徑流不再流入這些河流中時,又會出現干旱。
在墨西哥和中美洲,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干旱和颶風就已經導致人口遷移的現象發生,而且這種情況還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災害導致了短期的人口遷移,”特別在那些沒有采取預警措施和缺乏足夠災害響應機制的國家中,國際關懷組織的查爾斯·艾爾哈特(Charles Ehrhart)說。報告說,大部分的人口遷移將局限于國內,從鄉村到城市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