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中國林業系統成立首個荒漠化科研機構

2009-06-23  來源:人民網
[字體: ]
 中國林業系統成立首個荒漠化科研機構
          中國林業系統成立首個荒漠化科研機構 
  人民網北京6月17日電 (記者蔣建科)今天是世界荒漠化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中國林科院舉行荒漠化研究所成立大會,用科學技術為防治荒漠化做貢獻。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羅富和,國家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祝列克等出席成立大會,并為荒漠所揭牌。中國林科院分黨組書記、院長張守攻主持成立大會。

  成立荒漠所旨在加強我國荒漠化基礎研究,進一步發揮林業科研機構在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中的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作用。其目標定位是:促進科學與技術進步;滿足國家生態需求;服務和支持國際履約。其學科方向為荒漠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與技術研究、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等,將形成荒漠化科學、技術與政策等相得益彰的完整學科(群)鏈。目標是:立足亞洲,面向世界。

  作為我國林業科研國家隊和荒漠化研究領域主力軍的中國林科院,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積極開展了防沙治沙事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在防沙治沙應用基礎與應用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前沿性和實用性的科研成果,并在實踐中推廣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六五”至“八五”期間,中國林科院主要承擔了有關水土保護和防沙治沙等國家級與省部級科研課題;“九五”期間,我國首次設立了荒漠化治理技術攻關專項,從此,中國林科院成為該領域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的主持單位;“十一五”中國林科院牽頭主持了荒漠化領域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個、參加2個。

  截至2008年底,在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領域,以中國林科院為主要完成單位共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16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至今,林業行業之唯一),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4項。其中,喬灌木防護林營造、飛播治沙、抗逆性植物選育、荒漠化監測與評價、沙區產業開發等已達國內領先水平;荒漠化生物-氣候分區、沙化監測與評價、高寒干旱區治沙技術等已達世界先進水平。部分成果多次被國家級戰略研究采用,并廣泛應用于“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全國防沙治沙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為我國荒漠化防治及沙區生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為中國政府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提供了技術和智力保障。

  在取得以上科技成果的同時,中國林科院初步建立了荒漠生態系統觀測網與科研試驗示范基地。牽頭完成了“全國荒漠生態系統野外觀測臺站網絡”框架設計和總體規劃;分別在6大區域的23個亞區(類)設立觀測場(群),每個觀測場(群)則由數量不等的生態站(點)構成;總體布局基本涵蓋我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并兼顧和考慮我國中南、西南地區一些非典型性沙地、巖溶石漠化、干熱干旱河谷等特殊區域環境。這不僅能夠滿足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的科學需求,同時也能完全滿足國家防治荒漠化、防沙治沙、石漠化等重點工程的宏觀需求。

  目前,在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中國林科院規劃建立了43個野外臺站。其中民勤站于2005年已成功升級為國家野外站;共和、元謀、鹽池為國家林業局重點站。牽頭制定的建站標準、數據標準和評價方法等多項行業標準已經頒布實施。2008年,以中國林科院為依托,成立了全國防沙治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經過連續10年的科技攻關,在“三北”地區的8個省區市建立了10大研究試驗示范基地、50多個示范小區,累計治理和示范面積超過100萬畝。

  這些成果的取得,對我國旱地生態系統研究從單要素、短時序、局地性的靜態分散模式向系統化、標準化、網絡化的動態集成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2007年至今,中國林科院主持開展的“庫姆塔格沙漠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填補了我國沙漠科考的最后空白。其階段性成果主要體現在:一、初步探明了庫姆塔格沙漠羽毛狀沙丘的形成機理,首次發現沙礫磧與其它類型沙丘、沙壟交錯分布的獨特地貌單元;二、在庫姆塔格沙漠建立了全天候的實時氣象觀測場,首次實現了基于衛星傳輸的氣象數據實時采集;三、基本摸清了庫姆塔格沙漠野生動物種類和分布區,特別是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駱駝種群及其適生環境開展了系統調查;四、首次發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