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前夕,美連續發起多起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救濟調查和懲罰性關稅征收。分析人士指出,近期遭遇美國屢屢發難的中國產品,多集中在化工、鋼鐵、橡膠等高碳排放的產品上。在美國“披著綠色外衣的保護主義”下,中國高碳產業產品出口的前景堪憂。
頻頻發起貿易摩擦
在剛剛結束的第20屆中美商貿聯委會上,雙方曾共同承諾,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不出臺新的貿易保護措施。但話音未落,美國就出爾反爾,頻頻發起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調查和征收懲罰性關稅。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顯示,自10月27日至11月6日的短短11天時間內,美國連續對我國9項產品通過貿易救濟調查。
10月28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對我國鋼格柵板、鋼絞線的反補貼初裁結果,對相關企業分別加征7.44%和7.53%-12.06%不等的稅率,此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6名委員一致認為,中國輸美無縫管對美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11月3日,美國商務部通過對我國金屬絲網托盤產品作出反補貼初裁,對中國涉案企業征收2.02%-3.13%不等的稅率;11月5日,美國商務部認定中國輸美油井管產品存在傾銷,涉案企業反傾銷稅率高達99.14%;11月6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初步裁定,對從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進口的銅版紙、從中國進口的焦磷酸鉀、磷酸二氫鉀和磷酸氫二鉀四項產品征收“雙反”關稅。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頻頻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是為配合奧巴馬訪華增加談判籌碼,以催促人民幣加快升值。
自從今年9月份奧巴馬裁定輪胎特保案以來,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就已經開始急劇升溫。據商務部發言人姚堅介紹,今年1—9月,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4起,雖然數量同比下降6%,但涉案總額達到58.4億美元,同比大幅上漲639%。
針對美國的舉措,商務部日前宣布,將對進口自美國的白羽肉雞和汽車產品進行“雙反”立案調查,分析人士將這一舉措看作對美國舉動的積極回應。
中美之間會否導致貿易摩擦升級?不少分析人士指出,全球經濟復蘇基礎仍然十分脆弱,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的中美兩國仍十分倚重于雙方的良好商貿關系。雙方貿易戰的結果將十分嚴重,都是兩國不愿意看到的。
高碳排放產業成靶子
近期遭遇美國屢屢發難的中國產品,多集中在化工、鋼鐵、橡膠等高碳排放的產品上。礦物燃料、化學產品、原料制成品、高耗能金屬制品以及一般低端機械設備等產品占出口比重比較高,很容易成為貿易摩擦的借口和靶子。
更令中國出口企業感到“劍懸頭上”的是碳關稅。今年6月,隨著《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在眾議院獲得通過,“碳關稅”一詞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根據該方案,美國將用貿易的方式制約碳排放,對沒有實施溫室氣體強制減排的國家實施附加貿易關稅,該制度最早的可能實施年份為2020年。
中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明確反對征收碳關稅,認為征收碳稅的標準很難統一,且出發點是為了抑制中國的競爭力。單邊征收碳稅是不客觀的、有歧視的。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也明確將碳關稅稱之為“披著綠色外衣的保護主義”。
盡管碳關稅尚未定論,但高碳產業的前景堪憂。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李健看來,高能耗、物耗出口正受到更多抑制。碳排放價格正在逐步形成,還有碳關稅等,都會對這類高碳排放產品的出口形成限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認為,由于我國出口產品中高碳行業占有較大比重,如果邊境調節稅或碳關稅開始實施,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將會被大大削弱,有可能導致我國產品市場份額的降低。
李健認為,未來應優化進出口結構,提高出口質量和附加價值,堅持可持續方針,促進外貿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完善開發型經濟體制,培育更具活力的經營主體,同時推進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新興經濟體市場。
不過,美國能源法案的通過,也將令我國新能源產業面臨一定的機遇。周宏春指出,例如法案提高對可再生能源在電力供給中的比重。我國已成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國,占全球產量1/3的光伏業有望在美國得到更多市場機會。
有分析師指出,奧巴馬訪華期間,中美有望就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問題達成一致,屆時能源汽車、生物能、核電、光伏、清潔煤技術新能源和節能減排行業會出現一定的交易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