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4月9日,廣東陸豐一名初二男生,只因在網上與同學發生口角,就將硫酸潑向同學,造成18人灼傷。此前的4月5日,南海九江中學一名高三男生,只因懷疑同班女生造謠,就殘忍地將該女生割喉致死;1月15日,東莞清溪也發生一起慘劇,懷疑因為得罪了一名女同學,14歲少年慘被打癱;追溯到2008年12月,韶關新豐縣,因懷疑一名女中學生在外面說其壞話,6名少女便圍著該名中學生拳打腳踢;還有曾經震驚全國的馬加爵特大殺人案……可以羅列的校園暴力事件,必定會是驚人。這些孩子們到底怎么了?為什么本應充滿朝氣的青春校園,卻一次又一次的與暴力和犯罪聯系在一起?
校園暴力長期以來都存在,不僅中國有,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初中、高中是校園暴力的多發時段,此時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性情最為浮躁,也是性格最為叛逆的時期。他們施暴時很少計較后果,釀成惡果后又后悔不已,但為時已晚。南海九江的男生在殺人后就痛哭不已,無法原諒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暴力事件頻發的原因
獨生子女的時代,家庭最無法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暴力,但最難以提防的,往往就是這樣的暴力。暴力事件頻發的原因-------
1、家庭暴力對青少年造成的心理陰影,校園暴力往往是家庭暴力的延續。
汕尾陸豐市甲東鎮甲東中學怒潑同學的初二男生,背后有一個畸形的家庭。這名初二男生的父親曾有著嚴重的家庭暴力傾向,他只要稍有不順從,父親便棍棒相加。他把暴力也帶到了學校,以此作為解決矛盾的方式。
今年3月,一名10歲男孩被父親暴打致死一事轟動全國,換一個角度思考,假若該男孩沒有死去,他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制造校園暴力的人呢?
全國婦聯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每年解體的約40萬個家庭中,1/4緣于家庭暴力,這些存在暴力的家庭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2、教育制度的不健全與教育質量普遍較低,學校請教會他們尊重生命。
家庭教育的缺陷我們很難去監管,而學校對于校園暴力則有無法推脫的責任。我們現行的學校教育往往只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如何對待“生命”的教育。對此,李玫瑾很認同。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在法律面前,任何人都沒有剝奪他人生命的權力。
對于“尊重生命”的教育應該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初中、高中孩子們青春期結束前都應該去不斷地教育。讓他們懂得遇到問題,什么樣的方式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接二連三的校園暴力讓我們不得不沉下心來思考一下,是否應該給孩子們多上一點“尊重生命”的課程。
3、社會環境的復雜性,讓讓涉世未深的孩子審美觀模糊,失去辨別能力。
在校園暴力的滋生過程中,社會不良影響扮演了“幫兇”角色。有校園暴力傾向的孩子受社會中出現的影視劇和游戲的影響也很深。
影視劇中黑幫稱王稱霸的鏡頭,游戲中的置人于死地的“斗狠”,都曾在青少年的心靈深處留下不良紀錄,為他們的模仿提供了鮮活的“榜樣”。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監管存在的漏洞,越來越多的恐怖網站、暴力游戲在互聯網悄悄蔓延,從而走近了孩子們的視線。這些網站堂而皇之地打出“暴力美學”、“骯臟美學”的招牌,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獵奇心態,在他們看來這些“很刺激”,能讓人獲得快感,讓涉世未深的孩子審美觀模糊,失去辨別能力。大量消極腐朽的東西傳遞著殘暴、消極、絕望的理念,對孩子們原本陽光、健康的靈魂進行潛移默化的毒害。
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實際上也是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人。他們心中充滿恐懼,希望用暴力打倒對方,以此證明自己是強者,實現自我保護。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格的定型,他們會越陷越深。
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讓我們多給他們一點關愛,哪怕走在路上,給他們一個幸福的微笑,他們心中也會多一份陽光,多一份驅走心靈黑暗的力量。
拒絕暴力,重樹非暴力的偶像
自古以來,中國人崇拜的就是俠義忠膽的英雄。早在先秦時代,無論是刺殺秦王的荊軻,受雇殺仇的聶政,還是為主殺仇的豫讓,都是以血淋淋的故事,被國人捧上豐碑的。“食肉寢皮”,如此血腥的描述,在信奉忠恕仁義的文人筆下,居然就有報仇雪恨的褒義;“血債要用血來還”,更被演繹成天然合理的邏輯。特別是暴力與革命的聯姻,使暴力公然有了“好得很”的鼓噪。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的故事,長期作為初中的語文教材,向青春期的孩子灌輸暴力崇拜的毒液,那“三拳”慘不忍睹的毆殺文字,竟然以“正義”的名義,被師生進行定格特寫似的反復賞讀。同樣是嗜殺成性的新武俠小說,更是受到了舉國上下的追捧。即使發生了南平鄭民生刀刃無辜學生的慘案,網民熱衷于表達的也只是希望鄭民生能夠選擇殺貪官來報復社會……敢情錯的不是殺的方式,而只是殺的對象。如果真出現血刃貪官的事,恐怕未必不會被當作英雄來追捧。
拒絕暴力,就需重樹非暴力的偶像。諸如圣甘地、馬丁路德•金、曼德拉這樣的非暴力英雄,為什么不能進入我們的課堂?尤其是他們那種拒絕暴力的思想和遠離暴力的情懷,更應該伴隨他們絲毫不遜色于暴力革命的艱辛事跡,在廣泛傳誦中獲取我們年輕一代的崇敬。青春需要非暴力的偶像。雖然非暴力的偶像未必就能消彌一切暴力,但讓我們的年輕一代,不再崇拜暴力,以此營造一種拒絕暴力、遠離暴力的文化,那無疑是一種善。
聚生網管-----大勢至(北京)軟件工程有限公司http://www.grabs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