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位于東南沿海的省份浙江在日本海嘯發生后的第二天上午,即接到上級指令,境內13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展開24小時不間斷監測。
“目前居民環境中的輻射主要來自太陽,輻射環境水平未見異常,”浙江省環保廳工作人員黃渭說,“不過我們仍將密切關注日本核電站核泄漏事故進展,監測結果每天都會向居民公布。”
前景尚不明朗的日本核危機令全球神經為之繃緊,也包括與日本“一衣帶水”的中國。
雖然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尚未對中國造成影響,但中國政府已經全面升級核安全措施,不僅對空氣環境加強監測,對現有核電站進行安全排查,還透過媒體向民眾公布核污染信息,同時邀請核問題專家以及醫衛專家給民眾普及防輻射知識,力求以最充分的準備應對“最壞情況”。
在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一號反應堆3月12日發生氫氣爆炸當日,中國政府就啟動了海陸空全方位的環境核輻射監測、核設施安全檢查,實時公布核輻射監測結果。中國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從12日起每天向公眾發布最新的核輻射監測數據,監測范圍包括全國部分城市以及中國在運行核電站的周圍環境。
國家海洋局也啟動了應急監測預案,調集海上執行放射性應急監測的海監船進行海水樣品采集工作,通過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來判斷、預測中國海域是否會受放射性污染物的影響。中國氣象局網站每天都會在顯著位置公布氣象對核污染物擴散的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各地的機場于近日開始對日本歸來的飛行器、旅客和行李、貨物進核輻射檢測,以防止核污染物附著在民航客機甚至旅客的身上入境。
位于浙江的一家醫院17日接待了5名從日本歸來的游客,由于回國較早,入境時機場沒有對他們進行核檢測。“他們有點恐慌,所以主動來醫院檢查,結果一切正常。”一位剛剛做完檢測的醫生對記者說。
此外,中國國務院日前還專門召開會議,表示將用最先進的標準對所有在建核電站進行安全評估,存在隱患的要堅決整改,不符合安全標準的要立即停止建設。
“切實排查安全隱患,采取相關措施,確保絕對安全。”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會議上要求。
中國目前擁有4個核電站,11個運行機組,另有一批在建和規劃中的核電站,主要分布在廣東和江蘇沿海地區。
據專家介紹,中國核電站門檻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核電站的選址均遠離地質斷裂帶,建在穩定的基巖上,抗震標準、防洪標準等都做到了“高一級”設防。
盡管如此,中國政府已經開始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并決定在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擁有世界上最先進核安全技術的日本此次遭遇的核危機,對中國的核安全規劃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秦山核電站總設計師歐陽予表示,中國在今后的核電廠建設中,從土建項目啟動開始就應按照核設施的要求進行全程安全管理,同時要用三代技術替代二代核電技術。
截至目前,海陸空的全方位檢測顯示,中國尚未有發現任何核輻射異常。但是隨著日本核泄漏危機的不斷加碼,中國一些地方的居民開始出現恐慌情緒,浙江、廣東、江西等省份部分地市的食鹽一度被民眾搶購一空。
有鑒于此,中國各地衛生部門已經緊急澄清食碘鹽可防輻射的誤解,同時號召民眾理性對待日本核危機。
“核泄漏事故受到公眾關注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度恐慌沒有必要。”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夏益華說,當年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后,其控制范圍也主要在30公里左右,沒有對中國產生影響,從影響健康的意義上講,這次核泄漏不會對中國產生影響。
“經歷了非典、汶川特大地震等大的突發事件后,中國應對危機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因此雖然現在核污染離中國還較遠,但政府能夠提前預警、主動出擊,體現出對民眾的高度負責。”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全球中心主任肖耿教授說。
鑒于核泄漏事故影響的長期性,肖耿建議,下一步,中國政府仍需在一定時間內繼續保持有關核污染信息發布的透明、及時和權威。“只有讓正確信息‘跑’在謠言前面,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民眾的恐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