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日本為“核”道歉只刊美媒?

2011-04-2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體: ]

美媒刊道歉文章

  日本首相菅直人16日和17日在美國三大媒體《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國際先驅論壇報》上發表文章,稱對日本核事故表示“道歉”。這讓受核輻射影響最大的鄰國中、俄、韓等國極為不滿。

  本報記者登陸《紐約時報》網站,這篇題為《日本的復興和再生之路》的文章類似于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紐帶”感謝信,表達了對給予日本民眾幫助的國家和人民的感謝。但在文章的第三段開頭,菅直人稱“對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事故發生一個多月后仍未解決表示非常嚴肅的、深深的道歉。”

  但令人費解的是,這種道歉的話語在“紐帶”中只字未提,而今卻刊登在美國主流報紙之上。目前還沒有信息顯示菅直人是否也向其他國家、尤其是周邊鄰國的報紙投發類似文章。

  “日本在核危機爆發后,在信息披露、排放帶輻射污水等方面,尤其是處理與鄰國關系方面,做得確實不夠。”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高洪研究員表示。

  為何選擇美國?

  “為什么選擇美國?為什么不在受害更嚴重的鄰國的媒體上刊登道歉信?” 18日,中韓俄等國都有人發出這樣的質疑。眾所周知,美國與日本相距甚遠,鄰國中、俄、韓等實受核危機危害頗深。

  無獨有偶,刊文當天,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到訪日本,與首相菅直人等會面,承諾全力支持日本災后重建,走出危機、重振經濟。

  在鄰國與美國之間,日本還是注重與美國的關系。“美國是日本的同盟,日本外交本來就有依傍強勢的傳統。”高洪分析。“日本民族比較現實,日本政治家在具體的外交戰略上也是如此。如想修復與某國的關系,他就會做出某種現實的舉動。”

  去年8月,在韓日強制合并10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日本首相菅直人10日就日本歷史上對韓國的殖民統治表示了歉意,而對中國和朝鮮及其他國家要求道歉卻置之不理。這背后就隱含日本想聯韓抗中,提升亞洲外交地位的戰略。

  也有專家持不同意見。清華大學日本問題專家劉江永表示,菅直人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紐帶”文中沒有具體地說明向哪些國家表示感謝,不過這當然包括中、俄、韓等國。此舉有平衡國內國際的考量,畢竟在釣魚島、北方四島等問題上,日本與上述國家還有些糾葛。在道歉這件事情上,菅直人估計也有平衡之意。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解決核危機”。 厚此薄彼的道歉文化

  習慣于道歉而“彬彬有禮”的日本人為什么在這次反而對鄰國毫無愧疚之意。即使在美國媒體上表達的是對全世界人民的歉意,為什么不能在鄰國媒體上發表?

  高洪稱此為“厚此薄彼”。除了對韓國的道歉之外,同樣發生在去年的豐田汽車召回事件,豐田章男也僅向美國道歉并有召回舉動,而對中國卻中美有別。

  “在此次核危機中,東電公司將帶輻射的污水排入海中,影響最大的是韓、俄和中國。”而日本“擅自將放射性污水排入大海”也一直是韓俄要求日本道歉的最大理由。“雖然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解決核危機,但如果連道歉都不能‘一視同仁’,東北亞局勢也會受到很大影響。”高洪分析。

  今年5月21日至23日,中日韓將在東京召開峰會,“重點討論建立一種核安全機制,溫家寶總理將和菅直人會晤,這是日本修復關系的一個機會。”高洪說。

菅直人在我國媒體發表文章介紹核事故進展

日本首相菅直人20日向《新京報》等中國媒體投稿,感謝中國政府和民眾支持日本抗震救災,并借此機會向中國民眾介紹日本政府應對地震、海嘯以及核泄漏事故的進展。 在這封信中,菅直人代表日本國民感謝中國政府和人民在日本災后伸出援手,稱此舉讓日本人體會“患難見真情”。

日本駐華使館官員表示,此次菅直人向中國媒體投稿,是他在日本發生地震海嘯后,首次以投稿的形式,通過中國媒體,向中國民眾直接介紹日本目前抗震救災的情況,以及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的最新進展和日本政府的應對舉措。此前,菅直人曾以廣告的形式在《人民日報》發感謝信。

16日至17日,菅直人曾向《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國際先驅論壇報》等英文媒體投稿,對美國民眾解釋了日本核泄漏進展和災后重建問題。   以下系菅直人稿件

    日本:走向復興和新生之路

    3月11日14時46分,我國遭受了國內觀測史上最大規模地震的襲擊,目前我舉國上下正在為了實現這一重大災害后的恢復與重建而竭盡全力。在此次地震和海嘯中罹難或失蹤的總人數已經高達27000多人(包括外國人士)。

    在此次震災中,也有旅日的中國公民遇難。我祈愿遇難的中國公民冥福,并對他們的家屬以及受災人員表示由衷的慰問。

    自3月11日以來,國際社會及全世界朋友們的支援一直為日本提供著強有力的支撐。日本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130多個國家、近40個國際組織、眾多非政府組織以及世界各方人士表示同舟共濟并大力支持,我謹代表全體日本國民對此表示誠摯的謝意。日本國民深切感謝全世界的朋友們所表現出的“情誼紐帶”,同時亦更加體會到什么叫“患難見真情”。

    作為我國永遠鄰國的中國,在地震發生后不久,胡錦濤國家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分別向天皇陛下及我本人發來慰問電,以及政府和人民也紛紛給予了溫馨的鼓勵和慰問。此外,胡錦濤國家主席及眾多各方人士還蒞臨我國駐華大使館吊唁此次災害中的遇難者。還有,中國各地的許多人士把一些書畫和千羽鶴交給大使館,以此鼓勵受災地區民眾。

    中國國際救援隊在遭受嚴重海嘯災害的巖手縣大船渡市展開救援工作,乃是抵達現場的時間最早、進行搜救活動時間最長的國際救援隊之一。再者,中國政府還無償提供了折合3000萬元人民幣的物資、10000噸汽油和10000噸柴油等援助,這些都正是災區所急需的物品。同時,很多中國人民還以捐款等形式伸出了溫暖的援助之手。   眾多的日本國民為獲得鄰國的如此熱情關心而感到格外欣慰和備受鼓舞。

    關于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了按國際原子能事故評級被評為最嚴重的事故,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并高度重視。當前,為了爭取有關事態早日得以平息,我正身居一線進行指揮,舉政府之全力采取措施加以解決。為了應對核電站事故帶來的危險,我目前基于以下三項原則動員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第一是要最優先考慮周邊居民及所有人的健康和安全;第二是要切實做好危機管理工作;第三是要建立事前估計到所有可能性的應急體制。例如,針對向大海排放放射性物質一事,正在盡一切努力以防止排放。

    至于因核電站事故而檢測出放射性物質的食品等,我們根據科學標準采取確保安全的萬全之策。我國實行的預防性安全標準較高,所以在市場上流通的日本食品和產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今后,為了讓國人及海外人士放心,我們將繼續就該核電站事故的相關信息,包括每時每刻發生的變化情況,高透明度地進行公布。

    我決心,今后將盡快對此次核電站事故進行徹底的調查,并把從中得出的信息和教訓與世界共享,進而對國際社會謀求提高核能安全的討論作出積極的貢獻,以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與此同時,我希望新的日本能夠從整個能源政策的觀點出發,并兼顧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地球變暖問題而削減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必要性,大力推進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由此向全世界推出有助于解決全球能源問題的愿景。

    此次特大地震和海嘯是我國戰后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日本東部地區的災后重建絕非輕而易舉之事。但是,我反而將此次災害當作日本再獲得新生的重要時機,把“建設能夠抵御自然災害的地區”、“建設與地球環境相協調的機制”以及“建設人們尤其是弱勢群體都能安居樂業的社會”作為三大主軸,愿意為使日本東部地區能夠向世界展現最先進的社會機制而全力以赴。

    日本國民曾經從戰后的一片廢墟中站立起來,實現了令人矚目的復興,鑄就了今天的繁榮。今后也一定能夠戰勝眼下的國難,獲得復興和新生,創造新的國家。我相信,日本再度成為能夠對國際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國家將是回報國際社會所表示出的“牢固紐帶”和“深厚情誼”之最佳答謝。讓我們為了實現走在時代前面的“面向未來”型重建而繼續努力奮斗。懇請海外的朋友們一如既往給予大力支持和協助。謝謝!

    ——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 菅直人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