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頤和園文物全球巡展啟動,109件文物和74件輔助展品(仿制品和復制品)在首站寧波博物館亮相。展覽將持續至11月20日,這是繼上世紀90年代以來,頤和園文物首次走出園墻對外展出,也是1937年文物大搬遷后,頤和園最大的一次文物出園行動。
本次展覽是為紀念乾隆誕辰300周年而設,名為“乾隆誕辰300周年頤和園珍寶展”,展品主要是乾隆時代及其以前的文物,從庫房、殿堂、文昌閣的4萬件文物中精選而出,包括乾隆青玉龍鈕璽、乾隆粉彩百鹿尊、皇帝寶座、御用玉器和皇家收藏的青銅器、瓷器等。其中最大的一件是緙絲無量壽尊佛像,長707厘米,寬414厘米,是已知現存最大的緙絲類文物;最小的一件是白玉臥鹿,高5厘米,長和寬分別只有10.5厘米和3厘米。這兩件文物都是無價之寶,是國家一級文物。據估計,展出的物品合起來價值過億元,每一件文物都投有保險。
為保障安全,文物轉移采用陸路運輸方式,選擇國內專業的文物珍品運輸公司,所有文物的裝箱囊匣都是定制的,三輛專業運輸車輛都采用了恒溫、恒濕系統,并由專業的武裝押運人員護送,經過兩天一夜的行程,于11日到達寧波。
頤和園文物管理部主任秦雷介紹,在所有文物中,書畫保護最難,它們對溫度、濕度極為敏感,此次赴寧波的書畫極為珍貴,清代著名宮廷畫家錢維城的浙江名勝、乾隆御筆等都是首次展出。為此,除運輸車有恒溫恒濕系統外,寧波博物館特意調整了書畫展廳的環境,溫度為20攝氏度左右,濕度為60%。
據了解,頤和園的文物已經有20多年沒有走出大墻了,這次異地展出,也是為未來的全球巡展做準備。1937年抗戰爆發后,頤和園中的2000多件文物參與了當時的文物大搬遷,抗戰勝利后又回到了園內。此后,園內文物一直沒出過園墻,直至上世紀90年代,才在日本展出了一小部分慈禧生活用品。
秦雷透露,頤和園的文物年底前可能到馬來西亞展出,明年還計劃去往泰國。此外,園內88件文物將于10月下旬同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沈陽原偽滿皇宮的文物一起赴意大利參展。
背景鏈接
頤和園文物總量4萬件
頤和園建于清乾隆時期,當時著錄的陳設達4萬多件。
1860年,包括頤和園在內的“三山五園”皆被英法聯軍焚毀,園內文物僅剩530件,以銅器、家具為主,且多殘破不全。1886年,清朝重修頤和園,大量文物匯入園內。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園內文物再次被洗劫或破壞。
1902年,慈禧回京,重修頤和園,通過宮苑調動、內務府專門制造、王公大臣獻禮等方式,再次匯集大量文物。
目前頤和園內文物總量近4萬件,國家級文物達2萬余件,部分在園內各殿堂長期展出,另有200余件在文昌閣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