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2013年到2020年全球恐將現“減排空白期”

2011-12-10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12月9日將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焦點集中于發達國家如何延長履行《京都議定書》減排義務。會上,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發表三點意見,闡述中方立場,再展中國誠意,贏得各方積極評價。

  隨著《京都議定書》第一輪減排期(2008年到2012年)即將結束,而新的全球減排框架尚未形成,至少在2013年到2020年全球恐將出現“減排空白期”,特別是,基于聯合國“清潔機制”的“碳權交易市場”也將面對“無米之炊”,世界各國的環境對策努力將面臨斷檔狀態。

  對此,關于如何延長《京都議定書》,以形成第二輪減排機制,并制定相應的監督措施等問題,就成為德班氣候大會的核心議題。

  與此同時,從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實際效果角度,探索所有國家共同參加的長期框架的基本方式,以切實履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議題,也被提升為會議的主題。

  但發達國家為確保優勢地位,爭奪氣候秩序主導權,各自謀劃博弈戰術,積極構建談判優勢。如日本早在地震前就策劃了應對德班會議的三項制約戰略,提出以雙邊對話,瓦解“基礎四國”,意圖各個擊破,分別突入其減排市場,獨占實惠;重視非洲,單獨對非援助,另謀資源權益,搶占地緣空間;反對延長《京都議定書》,擬單獨打出“日本方案”,突出日本形象,爭奪氣候秩序主導權;歐盟則在通過提出更高指標的同時,主動倡議延長《京都議定書》,目的是引領道義制高點,確保“碳權交易市場”控制地位,逼迫發展中國家按其設定條件加入減排行列;美國早在2001年就退出了《京都議定書》,一開始就拒絕履行減排義務。現在的奧巴馬政府,一方面制定了事實上的“零減排”策略,另一方面,則緊盯中國和印度等“基礎四國”,聲言必須以“中國加入”為其履行義務的前提,意圖在氣候秩序構建上對我擠壓、牽制。

  發達國家利用氣候問題,爭奪未來全球秩序主導權,并借助減排搶占發展中國家環境市場的圖利意圖露骨,彼此間的政策目標和方式矛盾重重,利害關系對立尖銳,直接導致全球氣候秩序建設難有進展。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又動用強大的輿論工具和精英輿論領袖造勢,轉移視線,嫁禍危機,致使發展中國家常常處于被指責境地。

  針對發達國家的政治博弈及其盤根錯節的矛盾關系,中國代表團在會上及時發布中國立場,表明中國觀點,展示中國誠意,以“基礎四國”為中心,以77國集團為基礎,廣泛團結發展中國家,正面主張“夯實基礎,鞏固現有框架;積極行動,達成務實成果;踐行承諾,增強合作互信”,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形成了積極的談判氛圍。中國的立場和誠意不僅贏得了廣泛的贊賞,更推動了德班峰會向積極的方向展開,成為引領全球環境治理走向秩序化的主流聲音。

  與此同時,面對200余國參加的氣候大會,中國發布的報告展示了中國踐行環保減排的真實行動,并承諾將在適應、能力建設、節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繼續加強南南合作,向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嶼國家和非洲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全面履行中國的國際責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