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市各級工商聯堅持以服務首都科學發展為中心,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為己任,團結帶領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積極發揮工商聯的獨特優勢,在參與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推動首都科學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首都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工商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系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橋梁紐帶,政府管理和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的助手,其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為明顯。截至去年底,全市私營個體經濟實體達129.21萬戶,比“十五”末期增長41.68%,其中,私營企業49.65萬戶,比“十五”末期增長90.96%;注冊資本達7758.53億元,比“十五”末期增長133.38%;實現稅收360.79億元,比“十五”末期增長167.65%;從業人員達430.35萬人,比“十五”末期增長28.46%,同比增長9.41%,占2010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的83%。
當前,非公有制經濟在消費、投資、就業、外向型經濟發展、創新等方面作用凸顯。以去年為例,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商品零售額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達到90%以上,在首都消費拉動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非國有內資單位完成投資3179.1億元,占全市投資的57.9%。非公有制企業創造了70%以上的就業崗位,已成為首都社會就業的主渠道。非國有成份企業成為本市境外投資的主力軍,設立境外企業245家,中方協議投資額12.99億美元,分別占全市總數的92.11%和90.32%。在外向型經濟發展中,雙自主產品的出口份額越來越大,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上的獨特優勢,決定其在外向型經濟發展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從2008年到2010年,全市新認證高新技術企業5000家左右,90%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是創新的主力軍。
各級工商聯組織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履職平臺,動員和引導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在促進首都科學發展、推動社會和諧中貢獻力量。一方面,在“聯”字上做好文章,積極引才、引智、引項目,確立一批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納入全市統戰和臺辦系統折子工程。另一方面,引導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進,通過參與“感恩行動”、“光彩事業”和其他社會慈善事業,積極回饋社會。近10年來設立扶貧項目975個,投入資金381億元,設立捐款項目1881個,共計捐款17.3億元,促使178萬人得以脫貧。
近年來,各級工商聯把組織建設作為打基礎、謀發展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堅持優化結構,注重質量,把一批層次高、規模大、實力強的非公有制企業吸納到工商聯組織中來,進一步提高會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截至去年底,全市各級工商聯會員總數超過2.4萬家,其中非公有制企業會員總數為15248家,注冊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的會員企業2050家。各級各類組織已達246個,其中基層組織142個,行業組織69個,留學人員商會、女企業家聯誼會等特定群體類基層組織35個。
本市區縣工商聯換屆工作自今年2月下旬正式啟動,到10月底全部完成。新一屆區縣工商聯領導班子和領導機構面貌煥然一新。首先,進一步強化了工商聯主席的選配。各區縣新一屆工商聯主席平均年齡普遍較低,有近半數為現任市級以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他們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有較大的影響力和代表性,有較豐富的政府、企業及相關經濟部門工作經歷,有較好的綜合素質。其次,工商聯領導班子的年齡、知識、行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具有高學歷高職稱的班子成員均比上屆有了提高,現任區縣以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超過一半,有很多班子成員所經營的企業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工商聯組織機構進一步健全。全市16個區縣工商聯全部組建了常委會,實現了全覆蓋。同時,全部配備了民間商會領導班子。
面對新任務、新要求,各級工商聯組織和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正在抓住推動首都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大力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