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 范立欣:在拍攝中,與張昌華一家人同吃同住,融入他們的生活,常常不自覺地被感動得流淚。
“拍片子的那幾年,范導演他們3次來到我家。”張昌華說,2008年春節,范立欣和他的團隊帶著十幾箱器材,從廣州一路跟拍到廣安區大安鎮。“他們4個大男人在我家,兩人睡床兩人打地鋪。因為天氣太冷,范導演感冒了拉肚子。”
張昌華的岳母唐廷瑞回憶:“他們和我們吃一鍋飯,生活上一點也不講究。吃東西除了姜蔥蒜外,尤其是不吃味精。他們走后,我們全家也學會了這點,也不吃味精,醬油、醋也吃得很少。”
張家的鄰居介紹,當看見他們拍老人種地、拍小孩念書時,還以為是“騙子”。“后來他們又來過幾次,才知道他們在做正事。”
“我們只能采用跟拍的方式,3年拍了約300多個小時的素材,提取了生活中最有價值的片段。”范立欣說,紀錄片不同于故事片,人物會發生什么故事全都是未知數,好在和張昌華一家關系處得融洽,這部片子基本上把我想要表達的農民工、留守兒童、春運交通等問題表達出來了。
“在拍這部紀錄片時,我學到了很多東西。”范立欣說,他常常被張昌華夫婦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所感動。
范立欣介紹,由于與張昌華一家同吃同住,彼此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一次,張昌華父女倆發生沖突打架,盡管紀錄片要真實記錄,但我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沖動,上前將他們拉開。
“妻子”害怕觸景生情不愿看影片
影片摘錄:張昌華希望女兒張琴繼續讀書,但女兒不聽,還說了臟話,一氣之下,父女倆打了起來,張琴對著鏡頭大喊:“拍吧!拍吧!你們不是要真實嗎?現在你們看到了,這才是真正的我!”
張昌華和小他1歲的陳素琴于1989年結婚,次年夏天生下張琴。“女兒1歲多的那年冬天,我南下廣州,和她爸爸一起進制衣廠打工,從此便很少回家。4年后兒子張洋出生,姐弟倆是外公外婆帶大的。”陳素琴說,他們姐弟倆便成了留守兒童。
“張琴最喜歡外公,2003年,外公去世后,張琴便很少與我們說話。”張昌華說,“后來,張琴的外婆便來照顧他們。張琴初三畢業那年,我們回家,她都不喊我們爸爸、媽媽,僅用‘你、我、他’代替。”
2008年夏天,讀完高一的張琴輟學到外地打工。“這些年她多次回家,但從來都是我們離開后她才回來,包括今年春節。”
在陳素琴的記憶里,女兒最后一次喊她“媽媽”是2008年春節前在廣州火車站時。“當時她來廣州,隨后我們一家三口回家過年。因為南方冰雪天氣,40多萬人擠在廣州火車站,她和八九個女孩突然被擠倒在地上,幸虧十幾個保安上來圍成一圈,把她們拉了起來。我沖過去抓住她的手,她喊了一聲媽媽,把我抓得緊緊的。”
“在廣州的時候,范導演給了我一張《歸途列車》DVD碟片。”張昌華說,2009年,范立欣來到廣州時,大家一起聚餐,將DVD碟片送了過來。“我放在身邊,有時會看看。但因為老婆堅決不看,我就沒把碟片帶回家,老人和孩子都沒看過。”
“我看到打張琴的那個場面,就看不下去了。”張昌華說,他每次看這部片子時都很傷心。普通人的“主角”: 希望一家人能幸福和睦
影片摘錄:張琴在家里讀書的時候,父母高高興興回家過年,還邀請二伯一家一起吃團圓飯,在桌上,陳素琴對兩個孩子說:“希望你們努力學習,爸爸媽媽在外面再辛苦,都毫無怨言。”
去年12月26日,張昌華乘火車從廣州回到老家。“這是我外出打工22年來回家最早的一次。”張昌華說,“廚房經常漏雨,我只好提前回來修整一下。”
2009年春節,陳素琴回到老家后再沒有外出。“兒子當年讀初三,再不能讓他和我們有隔閡了。我回家陪讀,他也很爭氣,考上了廣安的重點中學,應該能考上大學。”
“快過年了,一想到女兒不回來,我的心就感到隱隱作痛。”張昌華說,“這些年在外邊打工,和孩子聚少離多,想來真是對不起他們。”
因為張昌華夫婦長期在外打工,與子女缺乏溝通,16歲的女兒有些叛逆。陳素琴說:“其實我們很了解張琴,她就是脾氣犟了點,很想女兒回家過年,我們一家人團聚。”
“現在電影放出來了,你也算是名人了,今后的日子應該很好過嘛。”張昌華的鄰居開玩笑說。張昌華卻一臉惆悵:“啥子名人喲,我們還是普通人,范導演拍的是紀錄片,講好了沒有報酬。再說了,錢再多又能怎樣嘛,關鍵是一家人要幸福和睦!”
“國內很多媒體都打電話找到我,希望能聯系到張昌華一家人,對他們進行采訪,但都被我拒絕了,因為我不想他們被打擾。”范立欣說,影片在各地上映時,他的團隊開展了義賣導演簽名海報的活動,想把賣出的錢捐給張昌華,支持張洋讀書。
“我初五或者初六又要到廣州原來的廠里上班了。”張昌華說,過完春節他又踏上了春運之路。
今年1月“龍年”春運一開始,一部以春運為主題的紀錄片《歸途列車》就在全國各大院線熱映開了。這部以普通人為主角的紀錄片,榮獲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伊文思獎等30多個業內獎項。該片導演范立欣跟隨在廣州打工的四川廣安市農民工張昌華一家,真實記錄了他們2006年~2009年春節期間從廣州返家探親的歷程。
影片主角張昌華夫婦是廣安市廣安區大安鎮人。春節期間,記者走進張昌華家中,了解到他家參與拍攝《歸途列車》的幕后故事。
“打工家庭”偶然成為紀錄片主角
影片摘錄:《歸途列車》影片剛開始,便出現了廣州火車站數十萬返鄉農民工候車、上車的畫面,他們為了能回家過年,很多人都站了好幾天。
畫外音:廣安市農辦工作人員介紹,廣安是一個勞務輸出大市,市里把勞務輸出作為支柱產業,每年有上百萬的群眾外出務工,《歸途列車》選擇了廣安農民工做主角,可以說是偶然中的必然。
“我與范導演是偶然認識的。”今年45歲的張昌華說,2006年,導演范立欣到廣州,在張昌華打工的制衣廠拍電視片《開往春天的列車》。張昌華是個愛熱鬧的人,在拍攝現場主動與范立欣說話。范立欣正在構思拍一部反映農民工的紀錄片,正在尋找合適的拍攝對象。在談話中,范立欣覺得張昌華一家符合拍攝要求,遂向張昌華發出了邀請。
“起初,我與老婆都反對這個事。”張昌華說,當初有很多顧慮,便一直拒絕,但由于范立欣待人很和氣,又不擺架子,再三請求之下,他們就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