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全球135種草莓在北京昌平盛大“集會”

2012-02-18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最新科技讓草莓“吃”好“喝”好味更甜

長在天上的草莓成為草莓博覽園里的一道風景。

    種在地上的草莓常見,種在天上的草莓您見過嗎?

    集中運用20多項新技術,昌平人把草莓從地里種到了天上,產量高,風味好,還營造出了別具一格的草莓景觀。

    昨天(17日),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召開前一天,記者到大會主場館——草莓博覽園“探營”。

    草莓博覽園位于昌平安四路與麥新路交叉點附近,引種了世界五大洲的135個草莓優新品種;同時,當今國際上最先進的草莓栽培技術也在這里集中展示。

    步入歐洲館,您瞧吧,草莓沒一個長地上的,全懸在半空中,栽培架高低錯落,有離地1米多的,有兩米多的,甚至有將近3米的——可不就是“天上的草莓”么?

    “這叫懸掛式無土栽培,高度是可以上下調節的。”歐洲館的種植部經理李曉樂一邊介紹,一邊給記者演示。

    種這么高,有什么好處嗎?

    “省地兒啊!”李曉樂說,傳統的草莓種植,一壟是一壟,能種多少株草莓是死數。可這種懸掛式栽培,高處低處都可以長,種植的密度就會大得多。工人對草莓進行管理也相當方便,站著就可以疏花、摘果,不用彎腰勞作。

    并且,懸掛式栽培法連土都不需要,草莓生長最害怕的土傳病害也避免了。

    給草莓澆水、施肥,用的也都是高科技。歐洲館的西側,一間玻璃房里,陳列著8個碩大的罐子,彼此間用管道和電路相連——這里就是草莓的水肥配給中心。

    “草莓‘喝’的水比咱們家里的自來水還要純凈!”歐洲館的負責人董政告訴記者,通過凈化技術,草莓灌溉用水里的氯素、重碳酸和多余的硫、錳、重鈣、亞鉛等有害雜質統統都被過濾掉,“草莓喝這樣的水長大,口感更純正。”

    喝的好,吃的更好。董政說,草莓在生長期、花芽分化期、開花期、果實成熟期都有獨特的營養液配方。營養液里,除了氮、磷、鉀等基礎元素和傳統中量元素外,還有銅、鐵、鎂、鉬、鋅、硼等微量元素。“要什么,補什么,要多少,補多少,這樣長出來的草莓才會色澤鮮艷,香甜可口。”

    水和營養液又是怎么跑到高懸于地面的栽培架上的呢?

    “靠輸送管道。”董政說,草莓種植槽里埋著一根拇指粗細的橡皮管,上面每隔大約15厘米,就有一個小孔,“水和營養液依靠動力輸送到種植槽,再由小孔釋放出去。”與此同時,種植槽的底部也有一根橡皮管,一直垂到地下。“這是排水管道,多余的肥料和水通過這根管子再回流到配給中心,經過沉淀、過濾后,下次還可以接著用。”

    董政介紹,懸掛式無土栽培集中應用了20多項新技術,“產量比傳統種植方式要高10%到20%,果實酸甜適度,還大大節省了人力。”

    在毗鄰的亞洲館,“日本熱儲存罐式”草莓立體栽培系統也讓記者耳目一新。這里的草莓生長在離地1米多高的栽培架上,栽培架的底端安放著一長溜金屬水箱,乍一看,還以為是空調。

    “跟空調的作用差不多。水槽里的水是流動的,白天溫度高時吸收熱量,晚上再把熱量散發出來。運用這套系統,整個溫室要比常規溫室節能大約40%。”負責技術講解的趙珊珊告訴記者。

    最奇妙的是,這兒的草莓還能享用一種特殊的空氣肥料——二氧化碳。每個草莓種植槽下方,都有一條塑料管道。白天,人工制造出來的二氧化碳通過塑料管道上的出氣孔,源源不斷地輸送給草莓。草莓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積累的糖分等營養物質也越多。

    新鮮技術在草莓博覽園里數不勝數。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組委會綜合協調會辦公室執行主任王家紅介紹,草莓大會期間,博覽園里展出的國內外草莓栽培模式達17種之多,“都是當前最先進的”。

    而且,懸掛式立體栽培和支架式立體栽培目前已在20多戶昌平農戶家中示范應用,效果不錯。“今后,會考慮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更多農戶采用這類先進的種植技術。”

    利用召開世界草莓大會的契機,昌平還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建起了歐洲草莓研究所。將來,草莓新品種、種植新技術將在昌平源源不斷地推出。有了科技的滋養,昌平草莓會越種越紅火。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