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距北京12553公里。預報中的暴風雪沒有如期而至,披著厚厚羽毛的賊鷗在窗外輕盈地掠過,遠處千變萬化的冰山清晰可見。
這是南極中山站再普通不過的一天,但因為有了互聯網這座“橋梁”,“中國網事”記者從南極連線北京,和億萬網友一起對話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員。人們在重復著一個百年之問:在南極歷盡千辛萬苦、風餐露宿、無窮的痛苦與煩惱——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么?
中國,向世界看齊
1911年,人類首次登上南極點,中國的五星紅旗在1984年才在南極圈內飄揚。中國的南極科考是否趕上了世界的腳步?
@網友“網路馬甲”:請問我們的南極科考在業內處于什么水平?差距如何?最大難題是什么?@李院生(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我們與發達國家還是有較大差距,首先開展南極科考較晚,始于80年代中期,在當時,對整個南極科考的支撐條件還是比較薄弱。我國在大的空間尺度和長的時間尺度上是薄弱的。此外,整個國內的科學研究水平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也表現在南極科考這個方面。
@李院生:為了追趕世界的腳步,近年來,幾乎每次南極科考都帶著數十項考察任務。第28次南極科考隊的31項任務中,就包括了“南極昆侖站深冰芯鉆探計劃”,這意味著在冰川學領域,中國已向世界看齊。
@網友“新浪肖磊濤”問:“中國在南極科考方面,將來還會有哪些突破?”@安春雷(科考隊員):在冰川學方面,正在實施的昆侖站深冰芯鉆探項目就將是一個重大突破。冰芯是圓柱狀的冰體,記錄了過去地球的氣候環境信息,通過研究冰芯可以了解地球的過去到現在。我國在南極僅鉆取過淺冰芯,深冰芯鉆探的開展,將使我國踏入國際冰川學領域的最前沿。將來,一切皆有可能吧。
網友對參加科考隊工作興趣盎然。然而,南極科考需要興趣,更需要的是科學探究的精神。@網友“周成豪別浪費時間”:對于南極一直超級向往。請問,有什么當時可以和你們隨隊考察么。或者通過什么方式加入你們,和你們一起去南極考察。為我國南極科考出一份力。@趙勇(科考隊員):中國南極考察站上的后勤崗位每年向社會公開招聘,擇優錄取。
面對嚴寒、寂寞、危險
第28次南極科考隊的成員中間,有的15次踏上南極,有的是“90后”,他們是在怎樣一個環境里去完成繁重的科考任務?
@網友“黃二喜”:在南極吃什么?@網友多拉A夢1號:在南極怎么上網?怎么打電話?多久能跟家里聯系一次?
@何勇(科考隊員):我們有食堂,每天三餐,每餐三菜一湯。我們有大廚,主要炒菜,葷素搭配,有高熱量的速凍食品,比如牛羊肉,雞鴨魚肉。
@趙勇:中國南極考察站通過網絡接收天線、衛星與上海的衛星地面接收站取得網絡連接,網速較慢,但能在南極上網已屬不易。電話也是通過網絡連接,打電話非常方便,基本每天可以和家人通電話。
@何勇:考察隊員工作完成后,娛樂活動有打籃球、臺球、乒乓球、撲克、羽毛球、看錄像、上網、打電話等。
@網友“羽舞流藍”:“有木有”看到企鵝?它們友好么?出現在企鵝堆中會引起它們的圍觀么?
@張林(科考隊員):南極企鵝有很多種,中山站附近有帝企鵝和阿德雷企鵝。阿德雷企鵝的好奇心很強,圣誕節那天我們在冰上舉行足球賽,就有一群阿德雷企鵝從很遠的地方走來,闖進了賽場。
盡管條件已有改善,科考隊員們仍要面對嚴寒、寂寞、危險……
@網友“重慶jiajia”:南極溫度那么低,那么水問題是怎么解決的呢?
@安春雷:在昆侖站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低溫條件下,潑出去的水轉眼間就變成冰。可謂潑水成冰。@何勇:站區的生活用水是從進步湖拉的水,交通工具是雪地車,車上裝有油囊,一個油囊可裝2噸的水,拉一次水需要3個小時。
@崔鵬惠(科考隊員):我們去昆侖站的隊員,肯定要兩個月不能洗澡,由于條件限制,我們只有兩個月以后返回中山站之后才能洗個痛快的熱水澡,所以隊員在出發前都剃了光頭。
@網友“i微訪問”:在南極惡劣的環境下工作肯定遇到過驚險的情況,在您的記憶中,哪件事是您最難忘和最驚險的事?
@趙勇:3年前第25次南極考察時,在南極中山站冰面上卸貨的時候,一輛雪地車從船上吊運到冰面,然后要從冰面上駛往南極中山站,剛開出去兩三百米,碰上冰窟窿連人帶車一起沉入冰海,還好駕駛員在水下從雪地車中逃出,從冰海中脫險。中山站當地時間2011年12月8日“雪鷹”號卡—32型直升機在南極執行考察任務時損毀。幸好2名機組人員脫險。
@網友“新浪03”:“雪鷹”號飛行員目前傷勢恢復得怎么樣?直升機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合適可公布調查結果?下一步損毀直升機是否運回國內?
@劉刻福(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臨時黨委書記):事故原因目前還在調查中,黑匣子還在船上。據掌握的情況,飛行員傷勢恢復良好。24日,考察隊克服各種困難,已將飛機損體放上雪龍船,完成任務后運回國內。
@網友“所羅門之蛇 ”:“雪鷹”號回國修理后,明年還能不能繼續使用?還是購買固定翼飛機?@趙勇:雪鷹直升機已經無法修理。固定翼飛機正在采購中,可能明年加入到南極考察中。 @李院生:像“雪鷹”號這樣能力的直升機,在我國南極科考中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支撐內陸隊出發方面。我想我們還應該再裝備擁有這樣能力的直升飛機。同時,我們也要裝備固定翼飛機,拓展我們在南極內陸縱深大空間區域的科學考察能力。
在美麗和殘酷中追尋夢想
南極是美麗和浪漫的,這里有蔚藍的天空、潔白的冰雪、憨態可掬的企鵝、慵懶自得的海豹……南極又是殘酷和危險的,這里有刺骨的嚴寒、干燥的空氣、超強的紫外線、鋪天蓋地的暴風雪……
南極科考隊員,是探索者,也是尋夢者。
@網友“茸茸的羽毛”問:艱苦、漫長、枯燥、殘酷、危險,聽說很苦,你們是咋挺過來的呀?@新浪i微訪問:“南極氣候惡劣不必多說,我想知道,隊員們能堅持下來的勇氣是什么,是真正的熱愛事業,為國家奉獻,還是生活所迫,待遇好,工作好?”
@何勇、崔鵬惠:也可以說是為國奉獻,也可以說是為了生活。待遇可以,但是收入不高。拿到的是正常的野外工作津貼,并沒有其他的南極工資。工作是很艱苦的,但是也是有南極精神支持著大家。@張林(科考隊員):既有為國奉獻的理想和對事業的熱愛,也與其所承擔的科研工作的需要有關。@竇銀科(科考隊員):事業心和堅強的意志。
@網友“茸茸的羽毛”:看一個新華社記者寫的報道,你們中間有個南極爸爸?咋回事?能看見孩子嗎?有沒有愧疚啊~~~
@趙勇:越冬考察隊員,要經歷南極的極晝和漫長的極夜,在中山站的越冬考察隊員考察一次需要17個月,對遠離祖國、家人的考察隊員是極大的心理挑戰。@莫玉兵(科考隊員):今年實際上有兩個南極爸爸。在南極這個特別的地方喜獲千金做了南極爸爸,很激動,愛人生產時沒在家里陪伴她身邊,內心還是很愧疚。
除了隊員們所說的奉獻、熱愛、事業心、工作需要,還要豁達,會苦中作樂。李院生隊長“四傻”的外號引發網友好奇。
@網友“共好不同情”問:想問下李院生隊長,聽說您在25次隊里有個綽號叫“四傻”,很是好奇,這個綽號有什么典故嗎?
@李院生:我是1956年出生的,這個綽號是第21次科考隊的時候就有了,除了“四傻”,還有大傻、二傻、三傻……一直到“十三傻”,統稱“冰蓋十三傻”,順序是按照年齡排列的。我當時年齡第四,所以排位是“四傻”。我現在工作是極地冰川研究,要做這項工作,必須要到南極來,可能來幾次還不夠,需要繼續來。
兩個小時,近千個問題,上千萬網友關注……中山站小小的會議室里,鍵盤敲擊聲、歡笑聲此起彼伏。網友五花八門的問題與科考隊員精彩的回答相映成趣,令人感覺時間飛快。
訪談結束時,南極科考隊隊員向廣大網友發出邀請。@韓德勝(科考隊員):希望大家有機會來到南極欣賞極光。@安春雷:有機會請到南極昆侖站深冰芯鉆探房喝用萬年雪水泡的茶。
1984年中國的五星紅旗首次插上南極大陸,圓了國人的“南極夢”。但這不是夢想的結束,而是開始,至今28次遠征,還在繼續……或許不久的將來,你也可以來到南極,經歷不一樣的“南極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