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發展中國家向綠色經濟轉型需更廣泛國際合作
——訪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
聯合國負責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沙祖康21日在內羅畢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發展中國家處于向綠色經濟轉型的初級階段,需要廣泛的國際合作,特別是需要發達國家在技術轉讓、能力建設等方面給予更充分的支持。
沙祖康是在出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暨全球部長級環境論壇第12屆特別會議期間接受記者專訪的。“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是定于今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又稱“里約+20”峰會)的兩大主題之一。沙祖康則是“里約+20”峰會籌委會秘書長。
去年2月,聯合國環境署發布了《綠色經濟報告》,并對綠色經濟給出了定義。但沙祖康告訴記者,聯合國各成員國討論了一年多時間,仍然沒有對綠色經濟的定義達成一致。
對此,他認為不必在定義上花費時間,而應就事論事地討論問題。“節能減排、提高效能一定屬于綠色經濟,這是毋庸置疑的。”
沙祖康告訴記者,爭論不休的原因之一,是希望防止在定義不清、職能不明的情況下,一些國家借用綠色經濟、綠色標準,在貿易上設置新的壁壘和障礙,或在提供國際援助方面提出先決條件。這同時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切。
他說:“發展中國家受技術水平、發展水平和能力方面的限制,在發展綠色經濟上有許多困難。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應共同努力,在融資、技術轉讓、能力建設方面,特別是太陽能等先進的技術方面給予他們幫助。在經濟轉型的初級階段,尤其應該如此。”
但他同時表示,在目前全球經濟形勢下,許多國家擔憂本國的知識產權和人才、技術外流,因此不能低估目前國際合作中面臨的困難。在國際合作的同時,也應大力提倡公共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合作,拓展綠色經濟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