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京:探城鄉一體新路 繪科學發展藍圖

2012-04-22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北京:探城鄉一體新路 繪科學發展藍圖 

    四月,北京北部山區,春風和煦,山花初綻。山間道路上,周末郊游的自駕車川流不息。

    這幾天,延慶縣張山營鎮玉皇廟村35歲的村民謝長春將她家10多間房屋打掃干凈,鋪好被褥,雖然忙活,但心里美滋滋的。“到了‘五一’小長假,就是我們農家院接待城里游客的高峰期了。農村人不怕辛苦,來的人越多,我們的錢包就會越鼓啊。”

    在謝長春的記憶中,十多年前她剛嫁到這個距離北京市區80多公里的小山村時,“砂石路面坑坑洼洼,街邊到處堆著豬糞柴垛”。而今,街道平了,路燈亮了,全村60%的農戶都用自家的農家院辦起了民俗旅游。“以前我們羨慕城里人富,現在城里人羨慕這里的好山好水好空氣,一年里忙個大半年,掙到五六萬元沒問題。”謝長春開心地說。

    玉皇廟村的變遷,只是北京農村的平常一景。對于著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北京來說,農村正在成為展現首都科學發展新貌的美麗名片。

    變化來自對“三農”的重新認識和全新定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強調指出:“首都的農村是北京郊區的一部分,是北京新的戰略發展空間;首都的農民是北京的市民,是推動郊區發展的動力,是擁有集體資產的新市民;首都的農業是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一二三產相互融合的產業。”

    自黨的十六大以來,北京市從推進城鄉統籌到城鄉一體化發展,始終緊抓“三農”不放松,思想解放,大膽探索,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創新之舉,讓京郊農民搭上了首都發展的“快車”。

    重農之情:從“短板”變“高地”

    外界眼中的北京,更多的是林立的樓群,炫目的霓虹,似乎很少關注到遠郊農村。在北京,農業占GDP的比重僅為1%,農業人口不到270萬,而恰恰是“三農”問題,被北京市委、市政府定為必須“接補”的“短板”。

    “實際上,由于城市比較發達,與全國各地相比,北京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落差’更加明顯。”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坦言,不論是居民收入、社會事業,還是公共服務水平,北京城鄉之間都有較大差距,農村群眾要求加快發展、縮小差距的呼聲強烈。

    趙弘認為,作為首都,北京要建設首善之區,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應有之義。推進農村城鎮化,將農村發展起來,也是緩解北京城區人口、交通、土地和水資源緊張等難題的必由之路,同時,北京在經濟總量達到1萬多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后,正從中等發達城市向發達城市邁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雄厚。“可以說,北京有必要也有條件率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讓農村發展跟上城市步伐,讓郊區成為首都發展新空間,讓農民享受改革開放成果。”

    背倚群山的北京,山地占了全市面積的一大半。北京的城鄉一體化,重在郊區,難在山區。2004年,為求解山區發展之策,市領導在調研基礎上出臺一系列扶持山區發展的政策。其中,北京市財政每年撥款1.92億元,讓43000名山區農民成為由政府發工資的專職山林管護員。

    4月2日,記者來到與河北省一山之隔的延慶縣西大莊科村采訪時,帶著護林員袖標的趙寶正在巡山,盡管暖陽高照,但山風嗖嗖地吹得人臉生疼。“現在天旱風大,正是山火易發的時候,我每天都在山上轉七八個小時,政府既然每月給發400多元工資,就得負起這個責任。”趙寶說。

    “我們村的地都在山上,一畝地一年也就三五百元的收入,要是沒有政府的這個護林員政策,許多村民可能真就吃了上頓沒下頓了。”西大莊科村村委會主任徐建喜告訴記者,全村一百來口人,男女勞力現在都成了護林員,每人年收入有5000多元。此外,從2011年開始,又實施了林權制度改革,每戶能分到四五千元,村民的收入又漲了一大截。

    延慶縣千家店鎮大石窯村,以前處于泥石流多發區,2006年合并4個自然村整建制搬遷新址,村莊面貌煥然一新。記者來到這個村子,看到一排排新房整齊劃一,道路整潔寬闊,數字影廳、健身廣場、益民書屋、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大院等一應俱全。

    “過去,村民是靠山吃山,別無收入來源。現在,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實現了‘養山就業’。”大石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侯文有對記者說,“政府出資提供的崗位有‘十大員’,包括護林員、保潔員、管水員、文化管理員等,全村130名勞動力全部就業。2011年,人均收入達到1.37萬元,比2004年的4500元大大提高。”

    “京郊是首都重要的生態屏障,為首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理應得到大力扶持,分享首都的發展成果。”北京市委農村工作委員會書記、市農委主任王孝東說。據測算,整個郊區農林水的生態服務價值高達1萬億元。目前,全市山區林木綠化率達到71.35%,森林覆蓋率達到50.97%,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使京郊山區成為首都發展的寶貴財富和重要驅動力。

    強農之策:先“輸血”再“造血”

    “許多農村地區發展滯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去城市反哺力度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北京也是如此。”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蔣力歌說,近年來,北京市注重按城鄉一體化的思路解決農村發展問題,進行統籌規劃布局和制度安排,并以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作為支撐,促進政策和資源向農村傾斜——

    2005年,北京推出108項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折子工程”;

    2006年,《北京市“十一五”時期功能區域發展規劃》出臺,將各區縣劃分成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加強城鄉一體化的區域協調和頂層設計;

    2007年,北京強化郊區生態環境建設;

    2008年,《中共北京市委關于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意見》出臺,對城鄉一體化整體謀篇布局,強調“同步”加強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的城鄉統籌思路,實現城鄉教育、文化、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管理的“城鄉銜接”;

    2010年,北京市以空前力度開展城鄉接合部50個重點村集中整治;

    2011年,北京將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和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列為“十二五”兩大主要目標;

    2012年3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進程……

    據北京市發改委統計,2003年,北京對10個遠郊區縣的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僅為30%,2004年提高到40%,2005年以來連續7年超過50%,累計投入856億元,投資年均增速約20%。全市已形成完整的公共財政惠農政策,僅“十一五”時期公共財政讓渡區縣財力達212億元。

    蔣力歌說,在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拉動下,北京各區縣大力推進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保障、社會管理等“六個一體化”,加快農村向城鎮化、社區化轉變。

    “近些年,村民感受最大的變化是寬闊的馬路通到了家門口,路通了,一通百通,村民的思路也就通啦。”順義區楊鎮紅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唐江巖對記者說,以前,紅寺村只能靠天吃飯,連一條像樣的村路都修不起。自2007年以來,政府已投入2000多萬元,用于村里修路、改水通電、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太陽能浴池等,使村容村貌大變樣。

    有了政府的大力“輸血”,北京農村自我發展、自我“造血”的能力也顯著提高,農業向高端化、多功能轉化。記者走進通州區臺湖鎮金福藝農農業園的溫室大棚,只見五彩番茄、水果黃瓜、彩色甜椒等長勢喜人。工作人員介紹,園區占地約3000畝,集高效設施種植、觀光采摘、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年產瓜菜50多萬公斤,年利潤超過1000萬元,全部產品獲得無公害認證。

    “目前,農業占北京GDP的比重不到1%,卻有超越GDP的意義。”王孝東介紹,北京大力發展高端、集約、高效的都市型現代農業,一產和二產、三產不斷融合,農業產業和環境建設緊密結合,農業的生態、休閑、旅游、服務、文化等功能不斷拓展。

    近年來,北京的會展農業、設施農業、創意農業、觀光農業等新興農業形態蓬勃發展,溝域經濟方興未艾。2011年起北京每年設立1億元的溝域經濟發展專項基金,延慶的“百里山水畫廊”、門頭溝的“玫瑰谷”、密云的“紫海香堤”、懷柔的“雁棲不夜谷”等特色溝域吸引無數游人前往休閑娛樂。2011年,全市農業觀光園和民俗旅游接待戶總收入分別達21.7億元和8.7億元。

    富農之效:由“謀生”到“養生”

    北京農村的變化,最終體現在農民生活的改善上。“隨著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改革不斷深入、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北京農民告別了過去只求溫飽的‘生存型’狀態,正向‘有住房、有資產、有工資、有社保’的新型市民轉變。”王孝東說。

    ——“資產變股份,農民變股東”。北京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迅速推進,已有3300多個農村組織完成改革,250多萬農民成為農村集體資產的“股東”。全市工商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約4800個,成員出資總額逾40億元,覆蓋三分之二以上從事一產的農戶。

    ——“村莊變社區,農民轉居民”。城鄉接合部50個重點村的改造使20多萬農民整體轉為城鎮居民,通州區北神樹村就是其中之一,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忠國輝告訴記者,北神樹村地處城鄉接合部,以前環境臟亂差,去年底,全村整體搬遷“上樓”,760多戶都住進了新建的樓房,人均住房面積不低于50平方米,“不光生活環境變了,農民的精神頭也大不一樣了”。

    ——“就業多元化,工資在增加”。全市6萬多農民從事護林員、管水員、公路養護員等工作,每月享受政府財政補助。農民收入來源從以前單一的經營性收入拓寬為目前的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2011年,北京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736元,增幅13.6%,其中工資性收入9579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例突破65%。

    ——“社保全接軌,標準趨統一”。北京大力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接軌,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制度模式、繳費標準、保險待遇城鄉一體化,參保人數達156萬人;建立城鄉統一、標準一致的城鄉無保障老年人居民養老保障制度,58.4萬人享受每人每月275元福利養老金,在全國率先實現養老保障城鄉統籌和制度全覆蓋;將城鎮無業人員和農民喪葬補助費標準確定為5000元,率先在全國實現喪葬費補助待遇城鄉同標準、全覆蓋;朝陽區、海淀區和豐臺區率先實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并軌,目前全市農村低保最低標準達到每人每年4560元,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為月人均731元,實現了城鄉標準統一。

    記者在密云縣石城鎮王莊村采訪時,崔云淑老人正在街邊曬太陽。她告訴記者:“別看我這么大年紀了,也有不少收入呢,每月275元的養老補貼,每年1270元的庫區移民補貼,我一個月干三天的村里保潔,一年收入2000元。我現在生活不靠兒女,身心輕松著哩。”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