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平羅縣陶樂鎮(zhèn)廟廟湖周圍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有一片綠色的奇觀,已種植喬木100余萬株,灌木120萬株,果樹2萬株,樹木成活率在90%以上;累計投資近1億元并帶領人們植樹造林的是寧夏石嘴山市75歲的王恒興老人。
20世紀90年代,王恒興從寧夏煤炭系統(tǒng)退休后開始涉足煤礦生意。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他的資產已達數億元。
“我想著自己掙的錢很大一部分都是靠賣煤炭賺來的,當年挖地球的資源賺了錢,現在是該還賬、反哺地球的時候了。”王恒興說。
2008年,他選中了寧夏與內蒙古交界處的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廟廟湖周圍作為自己“反哺”地球的主戰(zhàn)場。他帶領人們白天平整沙地,開溝挖渠,晚上就住在蒙古包里。
“在這里種活一棵樹的成本,在川區(qū)能種活100棵。”王恒興說,在沙漠中植樹造林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為了提高樹木成活率,他從8公里外抽來黃河水,把輸水管道鋪到了每一棵樹旁邊,為此已累計投入近1億元人民幣。
“說孩子們沒有怨言那是假的,但是我經常給他們講,我們家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為黨和國家當年給了我一個很好的發(fā)展平臺,現在是該回報社會的時候了。而且我這么做也希望能給孩子們和其他人做一個榜樣,有錢了不能瞎折騰,回報社會錢才能真正成為財富。”王恒興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