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葉小鋼詳解“2012北京現代音樂節”四大關鍵詞

2012-05-05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話語權”“西藏樂”“融媒介”“送校歌”——葉小鋼詳解“2012北京現代音樂節”四大關鍵詞 

    由教育部、文化部重點支持的“2012北京現代音樂節”將于5月中旬拉開帷幕。已連續成功舉辦10屆的這場國家級音樂盛會,今年將秉承“引進來,走出去”的理念,加大中國現代音樂的對外傳播,引領世界新音樂走向。音樂節藝術總監、著名作曲家葉小鋼就本屆音樂節的有關問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營造中國現代音樂的“話語權”

    本屆音樂節將推出3場交響音樂會和8場室內樂音樂會。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將演繹美國現代音樂之父羅伯特·比瑟、德國作曲家恩玖·施奈德以及荷蘭音樂大師路易·安德里森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時間的邊緣》《地獄故事》等經典現代音樂作品。

    葉小鋼認為,當前,世界現代音樂的話語權仍牢牢掌握在西方手中,評判標準難免以西方為坐標。“中國現代音樂要想走向世界,營造話語權,就得先引進來,在互動中既集聚世界各國新音樂發展的能量,又向世界介紹真實的中國文化。”

    為此,本屆音樂節注重西方形式與中國內容的融合。音樂節首演中國作曲家鄒航的《北京色彩》,用現代音樂描繪了北京獨有的文化底蘊;首演的中國題材聲樂交響曲《“臨安七部”》,取材于富庶繁華之地杭州,以七首西湖相關的古詩為引,用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與樂隊合作的現代手法譜曲,描繪與遙想中國古代文化大格局以及繁榮景象,展現了中外現代音樂的融合與碰撞。

    “讓西方受眾了解中國文化,就要把中國文化和西方受眾能接受的音樂形式有機融合,讓其入腦、入心,才能達到文化傳播效果。” 葉小鋼說。

    用“西藏樂”詮釋中國神圣的領土

    “美麗的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神圣的領土,勤勞勇敢的藏族人民,從來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葉小鋼說,“在回應西方關于‘西藏問題’的關切時,不能光靠嘴說,更要用共通的音樂形式詮釋西藏歷史以及藏漢友好的偉大情懷。”

    為此,本屆音樂節推出由葉小綱攜手跨界藝術家劉索拉打造的,以“藏漢友好”為主題的大型交響清唱劇《喜馬拉雅之光》以及《藍藍天》《圣山上的舞羚》《天垂境界》等西藏現代音樂作品。這些作品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與歐洲古典英雄主義風格交織融合,力圖從全新的人性角度展現藏漢歷史久遠的文化牽系和民族友誼。

    葉小鋼說:“現代音樂節不能脫離中國的傳統文化,更要積極吸納各民族的音樂元素,用‘西藏樂’詮釋中國神圣的領土。”

    “融媒介”是現代音樂發展的必然

    本屆音樂節首演的創新型現代音樂作品《鏡像》,它取材于明初才女馮小青的故事。這位葬在杭州西泠橋畔梅花叢中的女子,生前一直與鏡中和圖畫中的自己為伴,并試圖通過詩和圖畫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鏡像》中,聲音、視頻、文字、舞蹈等多種元素共同構成重要的戲劇角色,通過使用不同類型的感應器和計算機編程軟件對聲音和視頻進行實時控制,以反映劇中人物的行為和心理。

    “《鏡像》是音樂節最重要的制作之一,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葉小鋼認為,“融媒介”是現代音樂發展的必然,讓音樂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是推動現代音樂藝術形式創新的最有效途徑。

    “送校歌”讓現代音樂擺脫曲高和寡

    “現代音樂節不是‘曲高和寡’的盛會,它更應關注現代音樂對社會的影響。”葉小鋼說,本屆音樂節作出重大轉型,在保持學術性、前瞻性的同時,開始將目光投向大眾,在全國各高校及中小學推廣“送校歌計劃”。音樂節組委會已委派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等高等藝術院校的作曲家,免費為條件落后的學校創作校歌,以送校歌的形式,扶植貧困地區的藝術教育,改善東西部地區教育不平衡的狀況。

    據了解,在先期舉行的“送校歌”活動中,音樂節組委會多次走進西部地區實地考察學校音樂教育現狀。甘肅省多所小學成為首批受益者,《我們和太陽在一起》等50余首歌曲已成為這些學校的校歌。

    葉小鋼說,本屆音樂節已正式啟動“全國校歌征歌大賽”,吸引更多的音樂愛好者校歌創作,計劃征集500首現代校歌。征集作品經組委會專家評審,最終將評選出優秀作品20部,并出版CD公開發行。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