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根據形勢變化加大預調微調力度。多位經濟學家和市場人士預計,國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將出現調整空間,短期與中長期政策工具的組合運用將確保“穩增長”。
貨幣政策預調微調空間打開
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更加注重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
雖然中國人民銀行在半年時間內三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但由于前期對通脹壓力的忌憚,貨幣政策的預調微調力度一直低于預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表示,中國4月份經濟數據表明,控制通脹已經不是當下經濟發展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穩增長”已是當務之急。
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華中煒認為,未來央行可能會在穩健的基調下適當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預計5、6月份新增貸款將會有明顯回升,二季度信貸投放總額基本將與一季度持平。
金融專家趙慶明指出,就貨幣政策而言,為保證經濟增長,價格型工具比數量型工具更有效。
“我做過一個測算,如果單邊降低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全社會年融資成本將下降大約2000億元。在銀行經營情況比較好的背景下,適當降息給企業讓利是可行的。”趙慶明說。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今年以來企業中長期信貸需求萎縮,也從一定程度顯示出中國經濟內生動力的減弱。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表示,自2010年年初以來,作為衡量投資意愿重要指標的企業中長期貸款規模一直處在下降趨勢中。今年4月份短期信貸和票據占比上升至68%,而企業的中長期信貸占比更是萎縮至20%以下,去年同期將近50%。
固定資產投資可能再次加速
除去貨幣政策的預調微調,專家指出,從歐美經濟發展的不確定看,目前提出的“擴大內需,穩定外需”政策目標,主要在內需上得到落實。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23日在北京科博會金融論壇上表示,從目前情況看,今年歐美經濟前景依然非常不明朗,市場需求仍然低迷。包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認為,歐美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將擴大內需的重要性再次提高。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推進“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按期實施,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已確定的鐵路、節能環保、農村和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教育衛生、信息化等領域的項目,要加快前期工作進度。認真梳理在建續建項目,切實解決存在問題,防止出現“半拉子”工程。很多受訪專家認為,在中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領跑的固定資產投資,可能將在短期內再次加速。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資深分析師黃學軍表示,盡管目前中國控通脹警報尚未完全解除,地方融資平臺清理依然延續,房地產調控尚不能放松,但水利、農業、節能環保等民生和新興產業領域的投資還有潛力。
雖然投資再啟動被經濟學家普遍認可,但華而誠提出,房地產調控應繼續堅持,保持房地產調控力度將使房價下降,增加成交量,從而帶動房地產投資開發的上升。
另外,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也成為“穩增長”的政策選擇之一,抓緊落實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抓緊確定繼續支持家電下鄉的政策,擴大建材下鄉試點范圍近期都被提及。
長期還看減稅與放開民資
“總體來看,目前經濟政策工具選擇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避免出現大起大落。”劉煜輝認為。雖然政策選擇依然充分,但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結構性減稅,放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增加經濟效率,將會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保持長期穩定增長起到更大作用。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繼續落實好結構性減稅政策,減輕企業稅負。分析人士指出,從目前中國的財政赤字來看,增加赤字尚有空間。今年1至4月份,全國財政收入超過4萬億元,全國財政支出累計3.2萬億元,依然有不錯的財政盈余。
趙慶明認為,財政可以繼續加大對養老、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繼續推進收入分配改革,以穩定人們的收入預期,從而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政策調控的空間還是有的,比如通過減稅,減輕企業負擔,進而引導企業投資增加,刺激經濟增長。但是減稅減到何種程度,一方面有賴于經濟下一步走勢,同時也取決于財政的承受能力。”王晉斌說。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指出,目前社會投資回報率偏低,未來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政策如果能夠得到真正落實,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提高整體經濟效率。
“穩增長的著力點應該更長遠地放在放開民間投資和著力擴大消費上,這些政策才能真正幫助中國經濟實現結構轉型。”華而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