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離任的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22日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時說,他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但我們要居安思危。
2008年5月,林毅夫就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成為世界銀行歷史上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今年6月,結束四年任期的林毅夫回到國內。
作為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和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人,林毅夫22日受邀出席朗潤校友大講堂向數百名北大校友發表演講。他以一句深情的"我回來了"為開場白,贏得了全場長時間的掌聲。
演講中,林毅夫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說:"過去的四年非常不平凡,世界遭遇到1930年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大經濟危機。這場金融危機從發達國家蔓延到全世界,而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目前的歐債危機能否走出去還不好說。"
自稱樂觀派的林毅夫對未來世界經濟形勢并不樂觀,他用"漫漫長夜何時見天明"表達自己的擔心。
談到中國經濟形勢時,林毅夫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連續3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盡管去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引發世界上一些人對于中國經濟的擔心,"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很強,但這并未影響自己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林毅夫結合日本、韓國等國經濟發展歷史以及他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表示,按照比較優勢理論發展經濟,充分利用后發優勢,任何發展中國家都可以維持幾十年的高速增長。未來中國的后發優勢潛力仍然很大,中國經濟至少還可以保持20年8%左右的增長。
林毅夫強調說:"我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但我們要居安思危,要深入實際,實事求是,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