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形成集成電路產業鏈
中芯國際資深技術總監吳漢明清晰地記得,在十年前中芯國際投產時,大到生產線設備,小到螺母、螺絲釘,都是進口的。
從2008年至今短短幾年時間,一些國產材料和大型裝備正在逐漸進入集成電路生產線。從集成電路設備制造、工藝,到芯片設計、制造,北京已經構建起了一條產業鏈。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
記者拿到了一枚剛切割的芯片,邊長只有5毫米,不到指甲蓋一半大,約摸兩三張紙的厚度。表面顯現金屬光澤,用手一摸,感覺比較平滑。當把芯片放到顯微鏡下,鏡頭里呈現出芯片的一角,表面像梳尺,突起的部位是晶體管和電路,中間夾雜著一道道溝壑。
“實際上,這僅僅是一層結構,一個典型的芯片有8層,上面的晶體管和電路如果排成一根直線,有六七百米長。”中芯國際副總裁趙海軍介紹說。
如此高的精度,需要機械、電子、軟件、控制、材料等多個學科的配合,幾年前,只有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兩三家公司有能力生產刻蝕機,與刻蝕機類似,集成電路生產線上的其他設備,如氧化、薄膜、光刻、離子注入等設備,也都由歐美日少數公司掌握。
由于設備和制造工藝落后,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主要依靠進口。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進口芯片集成電路1848億美元,連續多年超過原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產品。
看中了如此巨大的需求,北京電控集團下屬的電子設備制造商——北方微電子公司想研發刻蝕機。不過,說易行難。“研發這套設備,需要建立一套條件和工藝平臺,投資需要上億元;還需要購買檢測和評估的設備,又要上億元。這還僅僅是設備投入。”北方微電子總裁趙晉榮說。
2008年底開始實施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2專項,改變了企業有心無力的局面。北京市作為組織牽頭單位,對項目承擔單位予以資金扶持。更為重要的,02專項讓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站在了一起。北方微電子研發的首臺國產90納米、65納米刻蝕機,就得以在中芯國際的大生產線上進行了一年多的驗證,不斷加以改進。“這個驗證過程,就像藥品的臨床,是必不可少的。”趙晉榮說。
七星華創的12英寸氧化爐、中科信公司的12英寸離子注入機,也像北方微電子的刻蝕機一樣,在重大專項的支持下研發成功,并得到生產線的驗證。
在重大專項的支持下,中芯國際在3年時間里,投入30億元,依靠完全自主創新,成功研發出65納米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而如果單純靠企業自有資金,需要5年時間。從2009年三季度到2011年底,65納米集成電路的營業額近15億元。45納米的產品工藝也得到了多家客戶驗證。在當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28納米制造上,目前已經基本完成關鍵工藝研發,到2013年將具備批量生產能力。
中芯國際對先進制造工藝的掌握,為國內芯片設計企業提供了平臺。北京君正、兆易創新等北京新興的芯片設計公司,通過中芯國際,將設計成果變為了實實在在的芯片,運用在高清電視、WiFi、無線通信、可攜式媒體播放器(PMP)等領域,北京君正、兆易創新也得以順利登陸資本市場。
“在北京,既有北方微電子、七星華創等提供集成電路生產設備的企業,也有北京君正、兆易創新等芯片設計企業,還有中芯國際這樣大型集成電路制造企業。一條集成電路產業鏈就這樣初步形成了。”市經信委副主任梁勝說。
中關村落地重大專項超七成
首臺國產刻蝕機、65納米成套產品工藝、兩大4G國際標準之一、售價8700萬元的世界最貴金屬切削機床……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一個名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1-04專項自2008年底開始實施,至今,北京地區課題立項項目數量和經費總額均居全國首位,其中落地在中關村示范區的項目超過70%。目前已有27項課題提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初步統計,已經形成銷售收入134億元。
這4個專項分別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專項(簡稱“核高基”專項,即01專項)、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專項(即02專項)、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專項(即03專項)和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專項(即04專項)。
僅僅是研發集成電路制造所需要的刻蝕機,光設備投入就超過2億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光靠一個企業很難完成。市經信委副主任梁勝說,重大科技專項就是要在短時間內把我們過去想做成功一直沒做成功,過去一直依賴國外,沒有自主發展的這些領域,依靠國家財力的支持,集合高校、院所和企業上下游的力量,在關鍵性、基礎性、共性的問題方面加以解決,推動產業發展,形成綜合競爭優勢。
通過3年多的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已經初見成效。梁勝說,在集成電路領域,短短兩三年時間,我國和國際主流技術的差距,從原來的兩代、三代縮短到一代半,到“十二五”末,我國集成電路制造水平應該能趕上國際主流的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