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七•七事變”75周年之際走訪盧溝橋

2012-07-08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7月7日的北京,空氣濕熱得像要擰出水來,89歲的蔣老先生很早就動身趕往西南郊的盧溝橋,“家人說可能要下雨啊,我說今天是‘七·七事變’75周年的日子,下雨也要去。”

    老人對75年前的往事記憶猶新,“那年我14歲,住在武漢,‘七·七事變’后,日本人的飛機每天來轟炸,炸死了很多很多的老百姓。”后來老人隨家人搬到昆明,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學習工程。“他們還炸我們的學校,那幾年,幾乎每天都有警報。”

    “這都是從盧溝橋上開始的,日子好了,過去不能忘。”老人穿著綠軍褲、行軍鞋,上世紀50年代他從地方來到部隊,為國家國防建設奉獻出最為寶貴的青春年華。“我們最知道這個,國防強大了才不遭侵略,才不被轟炸。”

    盧溝橋旁邊的宛平城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在舉辦“七·七事變”75周年紀念活動。帶著孩子來盧溝橋和抗戰紀念館參觀的何德軍,希望10歲的兒子何牧能夠記得這段歷史。“從小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跟學其他知識一樣重要,要不忘國恥。”何德軍說。何牧告訴記者,今天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回家后要把感想寫進博客,也要把拍攝的照片發上去。

    “盧溝橋景色很美,但是更難忘的是故事。”對于19歲的克立中來說,這是他中國之行難忘的一天。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來到中國進行中文培訓的克立中講得一口流利的漢語。“我學習了東亞歷史,對中國很感興趣,這個日子來到這里我覺得很有意義。”克立中說,看到中國軍人抗戰的照片很震撼,看到平民受苦的照片也很難過。

    82歲的老人王樹林始終記得自己參加兒童團時唱的歌謠:“日本炮打盧溝橋,拿起刀槍上戰場,馬槍短、步槍長,打敵人是一樣。”那時候他還在河北河間,新中國成立后來到盧溝橋附近生活,聽過上一輩人講盧溝橋的故事。

    面目嶄新的盧溝橋平坦如砥,只在中間留著一段印著深深車轍的痕跡。75年前的槍聲血光早已消散,記憶如同這一段轍印,不能否認、不可磨滅,但并不阻礙我們去往橋的那一端。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