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古不泥古,創新不失宗
同仁堂轉型現代企業有“藥方”
藥物名稱:仁;煎制方法:尊古不泥古,創新不失宗;藥效:助推老字號向現代企業轉型——這是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向現代企業轉型過程中的一副“藥方”。靠著這副“藥方”,同仁堂克服了轉型之痛。20年間,這家有著30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從前店后廠的中醫藥企業轉型成為融健康藥業、商業、醫療服務等于一體的現代化企業集團。
轉型
在同仁堂數百年發展歷史中,1992年7月3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以北京藥材公司以及同仁堂制藥廠、同仁堂藥店等21個核心單位組成的“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成立。轉型之初的同仁堂面臨傳統文化基因如何與現代企業經營理念、模式對接的問題。
這個過程中,同仁堂選擇了屢經市場檢驗的“仁”作為聯系傳統與現代的紐帶。“同仁堂,生于市場,搏于市場,成于市場,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是靠著患者客戶的信任成長起來的。”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陸建國說。
陸建國認為,同仁堂的“仁”是儒家的仁德思想與中醫藥行業特點的融合。“‘仁’在同仁堂經營理念中的體現是質量和誠信,這種理念過去起作用,現在更起作用。”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是一代代同仁堂制藥人恪守的原則。
原料藥材把關是關系到質量的第一道關口。老專家憑借經驗鑒別,通過眼看、鼻聞、口嘗、手摸,鑒別藥材的真偽和質量的好壞。新專家組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原料進行含量測定。老中青結合的專家組,通過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檢測方法,使同仁堂的藥品從原料開始就有保障。
加工炮制是制藥的另一道程序。按照不同的藥性和治療要求,對生藥進行特定的處理,使其充分發揮藥效。遠志是一味安神藥,其外部根皮有安神之效,但中間的輕硬木芯有煩躁的作用。在加工炮制過程中,如果不抽芯就會降低藥效。同仁堂堅持在入藥時把芯一個一個抽出來。
基礎
同仁堂已經走過300多年歷程,如何保持健康長壽呢?一般而言,“長壽企業”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優秀的企業文化,二是企業發展必須符合所處時代的需求。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殷順海認為,企業文化應該適應特定歷史需求,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文化需求。“我們堅持‘尊古不泥古,創新不失宗’的原則,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為傳統的‘德、誠、信’理念注入新的內涵,烙上時代的烙印,用文化促發展、保發展。”
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同仁堂在轉型實踐中,提煉出以“吃虧”為核心、以“善待職工、善待經營伙伴、善待投資者、善待社會”為內容的新時期“善待文化”,以求實現傳統仁德理念與現代企業制度的結合。
“四個善待”源于2003年“非典時期”。當時為滿足百姓需求,同仁堂集全企業之力生產用于治療非典的代煎液。全體職工加班加點,有的老職工雙腿都累腫了。在這場艱苦的“攻堅戰”中,“善待職工、善待社會”的理念應運而生。此后,隨著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善待經營伙伴、善待投資者”等理念,充實了“善待文化”。
在殷順海看來,文化如果不內化和傳染到每一個員工身上,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企業文化,或者就不是成功的企業文化。同仁堂的做法是,充分挖掘“文化載體”的內涵,一手抓現有企業文化的推廣和傳播,一手抓文化的提升和豐富、再教育和再普及,不斷賦予新的內涵。
對此,1981年進入同仁堂工作、現任同仁堂藥店經理的賈文生深有感觸。從2011年開始,賈文生負責的同仁堂老店——大柵欄藥店,每逢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之日,例行舉辦“凈匾儀式”,即從當年來的新員工中選出業績較好的3個人,用毛巾仔細擦拭匾額。“凈匾”也稱“敬匾”,寓意“同仁堂”這塊金字招牌,將在新人手中繼續傳承光大,也是鼓勵新員工努力鉆研業務、積極進取向上、樹立責任意識的好方法。
互動
企業競爭是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雙重競爭,無形資產的作用更重要。同仁堂恪守“兩個必不敢”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堅持“四個善待”的原則,生產“良心藥”。
同仁堂不僅是經濟實體,也是文化載體,經濟、文化兩張牌都要打好,兩個輪子都要轉。目前,同仁堂已成立文化和教育委員會,下設文化傳承中心和教育學院,力求從組織和機制上完備文化教育。
據介紹,未來,同仁堂將進一步在一線員工中普及文化教育。同時,通過海外辦店、與孔子學院合作等方式,在世界范圍傳播同仁堂文化。
在企業經營上,到2015年,同仁堂力爭實現主要經濟指標翻一番,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如養生文化公司、養生飲料公司、御膳食品項目等,為集團全面發展提供支撐。在進一步鞏固、整合現有零售及醫療網點基礎上,采取合資、直營或并購等方式開辦終端網點,加強管控,維護和提升同仁堂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