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國家有線網絡公司臨產 財政部或出資數十億啟動

2012-08-07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體: ]

 

國家有線網絡公司(以下簡稱“國網”)成立方案再生變數。此前先整合再掛牌的“轉企方案”被打回修改后,新方案再次出爐待批。

《每日經濟新聞》從知情人士處獨家獲悉,財政部將出啟動資金來組建“國網”,金額約在數十億至一百億元之間,通過“一面組建,一面整合,同時還進行著有線數字化整合轉換”多路并進的方式進行。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新方案確定將先由各地以省份為單位自報資產情況,再以資產規模大小對總公司認股,來完成“國網”主體公司的搭建。所需資金前期以財政撥款為主,公司成立后通過資本運作,不斷將各地有線網絡整合進來。

根據2010年初國務院下發的《推進三網融合的總體方案》,國家級有線電視網絡公司須在2012年底前完成組建。據了解,新方案已在今年2月上報國務院,目前暫無實質進展。

方案多次變更

實際上,成立“國網”已計劃了兩年多。中國廣播電視網絡公司將整合全國廣電系統旗下的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獲得電信業務資質后,將被扶植成第四大運營商,但此事的進展一直不大。

早在兩年前,廣電總局成立了由副局長張海濤任組長的籌備組。此前的組建方案提出,國家財政將出資1000億元資本金,但該方案被相關部門否決。

事實上,主管部門主要是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即使是中國聯通成立之時,國家財政給予的注冊資本也只有十幾億元。

此后,組建方案數次更改。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不斷更改最糾結的地方就在于注冊資金或啟動資金,說到底,就是誰來出資、出多少資的問題。

最新消息是,財政部將出啟動資金,金額大概在數十億元至一百億元之間,通過“一面組建,一面整合,同時還進行著有線數字化整合轉換”多路并進的方式進行。

三網融合專家、融合網總編吳純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國家財政方面既沒有大規模投資,公司自身又沒有雄厚資本的情況下,“國網”的組建只能先注冊、先啟動。成立之后,才能源源不斷地把各省級公司聚到一起。

遭遇“三重門”

近幾年,廣電網絡一直被認為難以互聯互通,“國網”掛牌再早也難開展業務。

對此觀點,吳純勇反駁說,中國有線行業的數字化整合轉換工作已進行近十年,廣電總局有關部門一直在標準制訂、業務創新等方面布局。只是由于省網的整合不夠理想,行業標準沒有真正大規模應用。

通信專家陳志卻指出,“國網”將遭遇網絡、標準、資本三重門。在技術標準上,各地廣電的技術方案多達十幾種,不能互聯互通,涉及廠商近80家,這也意味著,自主研發下一代廣電網技術難一統天下。

另外,“國網”成立不能解決地方有線的資金問題和人員安置問題,地方的積極性將被抑制。“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由于擔心成本不能回收、贏利難等。”

“國網”還面臨網絡寬帶雙向改造的困難。根據2011年上半年廣電系針對120個城市的調查,雙向覆蓋率(局端設備能夠到達的用戶數/總用戶數)為45.52%,雙向滲透率(安裝了雙向終端設備或五類線入戶的用戶總數/總用戶數)為6.65%。試點城市也不樂觀,2011年9月底的數據顯示,12個試點城市和地區雙向化覆蓋率為56.39%,滲透率僅為22.15%。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