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代表成理事 參與醫院決策
醫院有了理事會,院長成為“首席執行官”,患者代表成了理事。北京朝陽醫院和北京友誼醫院成為首批“吃螃蟹的人”,試點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市醫管局昨天(22日)透露,兩家醫院已成立醫院理事會,實現了醫院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工制衡。兩位患者理事首次亮相,他們將參與醫院決策。
變化一:決策主體變了
律師、記者、居民成醫院理事
7月5日,北京朝陽醫院作為試點醫院之一首先組建理事會。7月16日,北京友誼醫院理事會正式成立。北京市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的大幕逐漸拉開。昨天兩家醫院部分理事會成員首次集體亮相。
兩家醫院的內部理事均是由理事長、執行院長、職工代表、專家代表等組成,外部理事則由不同類型服務對象代表組成。目前朝陽醫院理事會7人,由4名內部理事和3名外部理事構成;友誼醫院理事會9人,由5名內部理事和4名外部理事構成。
市醫管局副局長毛羽介紹,以朝陽醫院為例,7名理事分別代表不同的層面和群體,能代表較為廣泛的民意。理事由醫管局負責選拔、聘用和任命,醫院也參與人員推薦,因為醫院更了解社區里誰參與公共事務能力比較強,誰更能夠做好百姓的代言人。
朝陽醫院經過考察、了解、溝通和遴選,向市醫管局推薦了六七位外部理事人選,最終由市醫管局聘任了梁銘會、鄭雪倩、邢平芳3名外部理事。他們的職業分別是大學教授、律師和社區工作者。其中邢平芳也是患者代表。而友誼醫院的外部理事中除了患者代表還有媒體記者。
這些代表不同群體的理事組建成醫院的最高決策機構,理事會負責醫院的改革與發展,按規定履行醫院重大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項目投資、大額資金使用等事項的決策職責等。
變化二:決策方式變了
外部理事零薪酬履職反映社情民意
市醫管局局長方來英介紹,成立理事會的另一個變化是醫院決策模式的轉變。以往,不管是院長決策還是院長辦公會決策,醫院大事都是由醫院內部人員做主。而今后打破了醫院原有相對封閉的決策模式,向更加主動開放的模式轉變。尤其是外部理事作為服務對象代表,完全來自醫院外部,而且零薪酬履職。
實行零薪酬主要是想盡可能保持外部理事的相對獨立,防止因拿薪酬削弱獨立性而形成醫院內部封閉控制的局面。
法律專家鄭雪倩是朝陽醫院的外部理事。在朝陽醫院第一屆理事會上,鄭雪倩提出“建立疑難會診中心”的建議。她告訴記者:“當時醫院提出要增加專家號源,但據我了解,不少疑難病患者需要交叉掛號甚至重復檢查,如果有各科室專家參與的疑難會診中心,這個問題會得到有效解決。”她的建議理事會表示將進行討論。
變化三:決策立場變了
理事長更多考慮醫院公益性
試點醫院以往的院領導班子,尤其是院長決策,立場主要是醫院自身的利益和發展。成立理事會后,兩家試點醫院的院長均轉任理事長,在理事會集體決策中,不僅要考慮醫院自身的發展,更要綜合考慮政府要求、群眾需求、醫院發展、醫務人員權益等各方利益。
此次,原北京朝陽醫院院長封國生出任朝陽醫院理事長,同時兼任醫院的黨委書記;原任北京朝陽醫院黨委副書記陳勇被聘為第一任執行院長,同時兼任醫院的黨委副書記。昨天,封國生坦言:“與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不同,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承載的是政府賦予的公益性使命,要平衡政府、醫生、患者三方的利益關系,要更多考慮醫院公益性。作為理事長,參與醫院重大事項決策時,要統籌兼顧各方意見,既滿足百姓需求,又確保醫院發展科學、合理、可持續。”
友誼醫院理事長劉建則透露,醫院擬向全院職工及社會公開外部理事的聯系方式,充分發揮各位理事作用。在主要門戶網站,開設專用理事會信箱,在更大范圍內,收集來自社會各界對醫院發展建設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媒體廣為宣傳,從不同視角關注醫院。
馬上就訪
朝陽醫院外部理事邢平芳:呼家樓街道工委書記,去年曾在朝陽醫院做過手術
邢平芳告訴記者,第一次理事會會議沒有出現想象中的僵局或者走過場。會上,針對北京朝陽醫院提出建立區域醫療共同體的設想,他建議建立“1+2+6+n”模式,即以朝陽醫院為核心,涵蓋朝陽區2所二級醫院、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私立醫療機構等。他認為,這樣的模式在緩解朝陽醫院就診壓力的同時,也方便了百姓就醫。
邢平芳通過在醫院暗訪發現抽血室空間狹窄,患者等待抽血時間較長。經理事會討論和會后有關部門調研,決定在門診樓的四層大廳增設第二抽血室。現正在進行修建。
友誼醫院外部理事強本:國企退休職工,友誼醫院慢病患者
幾乎每個月都要到友誼醫院看一兩次病的強本告訴記者,外部理事會代表各方利益,從不同的視角審視醫院工作,提出有益的建議,促進醫院提高管理水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對醫院發展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向醫院理事會反饋,并對百姓進行有關醫院政策、規定的解答,搭建醫院與社會各界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