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魯煒20日在此間表示,精品是文藝的旗幟、時代的號角、精神的火炬。一切文化形式如果離開了精品,既沒有生命力,也缺乏影響力,更不存在競爭力。
魯煒是在出席北京市2012年度精品創作座談會講話時作上述表示的。魯煒說,偉大的時代呼喚精品,建設文化強國需要精品,人民群眾渴望精品。如果推不出精品,那就是時代的不幸,更是我們的失職。文化工作要回應人民關切,以更多精品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魯煒表示,要充分認識文化精品的重要作用,切實增強打造文化精品的責任感使命感。改革開放波瀾壯闊,各項事業蓬勃發展,首都每天都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為我們提供了無數新題材、新人物、新情感、新精神,呼喚著我們用精品去見證、去記錄、去展現、去謳歌。只有鍛造出更多偉大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基因,更好地傳播主流價值,更好地弘揚北京精神,更好地筑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堅持‘四性統一’、經得起‘三種檢驗’的作品,才稱得上是精品”
“打造精品力作,首先要明確精品的標準。”魯煒說,無論是從中央的要求來看,還是從創作的實踐來看,只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知識性“四性統一”,經得起歷史、時代、人民“三種檢驗”的作品,才稱得上是精品。
魯煒介紹說,四性統一:一是思想性,就是要體現“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夠引領思想、陶冶情操、鼓舞精神、激勵斗志。思想性是前提、是基礎,藝術只有貫注了思想,才具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才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二是藝術性,就是要賦予作品藝術的內涵、藝術的表現,形象要鮮活,情節要曲折,結構要嚴謹,語言要生動。毛澤東同志說過:“缺乏藝術性的作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都是沒有力量的”。三是觀賞性,就是把“真”的情感、“善”的思想、“美”的形式融為一體,給人以美的觸動、美的享受,讓人賞心悅目,愿意看、喜歡看。四是知識性,就是能夠傳遞知識、啟迪智慧、激發靈感,要讓人透過作品更多地了解和感悟這個世界,更多地學習和收獲知識經驗。
三種檢驗:一是歷史的檢驗,精品不是一時的,是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任何時候拿出來都具有強大的穿透力、震撼力,像《東方紅》、《黃河頌》,什么時候放人們都愛看,每次看都讓人動容。二是時代的檢驗,書畫界有一個著名的理念叫做“筆墨當隨時代”,文藝作品只有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才能成為永恒的經典。比如《北京青年》、《云之上》,這些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三是人民的檢驗,人民喜歡是根本,是不是精品,最終由人民群眾說了算。只有群眾喜聞樂見,作品才能以文化人、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沒有人民的認可,什么精品都是不存在的。
“打造航母型精品創作主體”
北京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在打造文化精品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表現為“十個多”:新聞媒體多、研究機構多、文藝院團多、重點網站多、演出場所多、文化活動多、文化企業多、文化人才多、產品數量多、國際文化交流多。“五個好”:基礎好,平臺好,市場好,氛圍好,機遇好。魯煒表示,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優勢,緊緊抓住精品創作生產的黃金期,在更高的起點上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航母型精品創作主體,推進精品創作生產。
魯煒說,在更高的起點上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推進精品創作生產,就要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尊重藝術家,加強服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吸引人才、培養人才,培養一批具有重大帶動和影響作用的領軍人物,打造航母型精品創作主體;要推動各個領域出精品,精心組織重點選題的創作計劃,集中各方力量、各種優勢資源在影視劇、舞臺劇、戲曲、文學、歌曲、美術等各個領域不斷地策劃精品、打磨精品、推出精品;要深化“走轉改”,鼓勵和引導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文藝工作者和社科理論工作者深入基層廣泛蹲點,深入生活挖掘素材,通過“走轉改”推出更多適銷對路的精品力作;要加強高科技應用,把最先進的技術融入文化精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各個環節,使之擁有更鮮明的時代特色、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影響力;要推動精品“走出去”,讓更多代表優秀民族文化的經典作品走向世界、影響世界。
魯煒指出,在更高的起點上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推進精品創作生產,要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兩個效益有機統一;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在不斷豐富品種、數量的基礎上,著力提高質量和水平;處理好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關系,既強調“走出去”,也做好“引進來”;處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關系,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和文化追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靠思想的力量、藝術的魅力、喜聞樂見的形式打動人心、贏得受眾,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