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代表團上午舉行全體會議
李士祥:應盡早規劃首都經濟圈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在參加北京團全體會議發言時表示,圍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建議國家盡快制定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統籌首都經濟圈、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健全利益決策和協調機制。今天上午,北京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查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
首都經濟圈帶動京津冀
李士祥首先就發展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意義進行了闡述:“世界都市發展史表明,城市群不僅已經代表國家成為參與全球競爭的空間單元,而且也是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載體。在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中,京津冀占據重要的位置,打造首都經濟圈是促進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李士祥說,目前京津冀三省市在功能定位、產業鏈條、資源利用、空間布局、人口分布等方面,不統籌、不協調、不互補。發展階段的較大差異導致北京向周邊地區的產業轉移很困難。去年北京市技術輸出流向中,26.7%留在本地,56.3%流向外省市,17%出口。其中輸出到天津的只有0.8%,到河北的僅占2.4%。“打造首都經濟圈是繼續更好地發揮首都輻射帶動作用的內在需要,以首都城市為核心的經濟圈不僅能履行首都職能,而且能成為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的主流形態,使之成為國際重要的經濟、金融、商貿中心和跨國公司的控制中心。”
應做跨區域生態利益補償
同時,李士祥認為,建設首都經濟圈也是解決區域生態發展的內在需要。首都生態環境脆弱,大氣治理任務繁重。在大氣治理方面,區域污染輸送問題成為華北地區大氣治理面臨的共同問題,北京PM2.5主要污染物來源,區域輸送占25%左右,在特定氣象條件下區域輸送可高達40%以上,解決大氣污染問題迫切需要區域聯防聯治。同時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北京年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193.3立方米,解決北京水資源緊張問題,除了自身嚴格水資源管理外,還需要建立跨區域的水資源保護機制和生態利益補償機制。
李士祥會后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河北已經在研究京津冀發展圈的規劃,北京規委也參與其中,北京與河北之間的關系不簡單是界與界的聯絡問題,更是一種天然的聯系。李士祥說,比如馬上要建的新機場,其中三分之二的地占在北京,三分之一的地占在河北,這實際就是一個很好研究區域聯動發展的契機。新機場未來會影響整個區域的發展,目前新機場的建設由國家發改委在牽頭,成立一個領導小組,統籌研究北京和河北在新機場的布局問題。
研究醫養結合老齡服務
此外,李士祥還就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推動首都服務業結構優化、質量提高、做強做大方面李士祥表示,首先是要強化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作用。抓好國家現代服務業試點改革,完善促進重點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搞好中關村、金融街、CBD等高端功能區建設,提升金融、信息、科技、商務服務和科技研發等重點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北京服務”品牌影響力。
其次是鞏固文化產業的支柱地位。北京有6處世界文化遺產,報紙總發行量占全國的16%,電子出版物占全國的23%,出版音像產品占全國的25%,北京要發揮這些優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用好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抓好文化創意園區和重大項目的建設,加快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升級。
李士祥在發言中還表示,北京還要推動旅游業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并積極培育生活性服務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制定實施相關政策措施和行業標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使醫療、教育、培訓、養老等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提升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質量。“目前北京老齡人口已經有300萬,預計2020年將達到400萬”,李士祥在發言中介紹說,“可以利用北京豐富的醫療資源,研究醫養結合的老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