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經典著作為主 不修滿學分不能畢業
本科生在大學期間必須精讀20本經典著作,完成讀書報告并修滿2分學分才能畢業。昨天(14日),中國人民大學發布他們為本科生確定的培養路線圖,該培養路線包括精實課程、國際研學、名師沙龍、拓展支持、全員導師、研究實踐、雙選認證和公益服務等八項制度。
百本經典書目無文學類書籍
這份本科人才培養路線圖是人民大學歷經16個月時間研究制定的,它壓縮了必修課學分,但是學生的課程任務量增加,很多知識需要在課外補充完成。
在培養路線中,讀史讀經典成為必修內容。據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介紹,通過向校內老師征集意見,最終開出一份經典書單,一共100本書,這些書沒有文學類書籍,而是以歷史和哲學經典著作為主,包括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朱光潛的《美學簡史》等,開出這份書單意在增加學生的歷史縱深度,培養分析及觀察問題的能力和視角。
人大計劃在大一下學期到大二上學期,集中安排為期一年的讀史讀經典計劃,結合必讀書目開設經典閱讀課程供學生選修,還將依托班級、社團等,深入開展“班級讀書討論會”、“讀書沙龍”、“書評大賽”等課外閱讀活動,并將依托學校網絡平臺,建設網絡讀書小組。學校將結合經典閱讀課成績、閱讀任務完成情況、讀書報告質量等指標,以一年為期,對學生讀史讀經典成果進行考核。
各專業課預留15%名額供選修
選修課的范圍也向學生擴大。學校將實行雙選認證制度,各院系的專業課程將預留15%的名額,向全校學生開放,供有需求的學生選修。學生所學課程既可以計入所在專業的選修課程學分,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折抵學生副修第二專業或第二學位的學分。
陳雨露表示,人大鼓勵學生選擇第二專業或第二學位,而且跨度越大越好。放開選修之后,學生選修的課程可能集中于熱門專業,比如經濟、金融類課程,即使選修的人數再多,相關院系也不能拒絕學生。學校也將增加資源投入,比如利用網絡平臺等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等。學生只要能通過考試,就能獲得學分,這樣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將來換專業難題。
據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大農村學生可以占到一半左右,而如今,農村學生僅為14%,很多學生都不了解農村,不知道現今鄉村的真實狀況。為此人大除了推出“圓夢計劃”每年固定招收五六十名農村學生外,還充分發展學生社會實踐領域,每年開展“千人百村”社會調查,組織學生深入農村調研,并撰寫中國農村民生狀況報告。
研討課幫新生適應大學節奏
人大還將實施新生研討課制度,將從1800位老師中選200位最好的老師,通過小班教學方式,為新生開展一個學期的新生研討課程,大約15個人一個小班。該課程是1個學分的必修課程,老師的主要任務有兩項,一個是做人生引導,一個是做學業的指導,幫助學生完成從中學到大學最重要的轉換過程。
此外,為了讓學生有機會結識校內的名師大家,人大將組織全校的知名教師定期開學術沙龍,讓學生與大師們分享學術研究成果和思想方法,學生可根據興趣注冊沙龍,累計參加16個學時并通過一定考核,可沖抵一個跨專業學習學分。
為調動教師積極參與本科生培養,人大專門出臺了配套的激勵措施。今年,人大在教師職務評聘和崗位聘用中,引入教學準入制度,教師晉升首先要在教學上過關,在教學工作中表現突出,在職務晉升中會優先考慮,比如“十佳班主任”、“十大標兵”都會納入到晉升的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