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朝陽區巧妙破解公共文化服務難題--文化空間“擠”出來

2013-06-17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日前,明軒書店內,一位母親正在給小女兒讀書。

    在我們居住的地方,應當給文化留出多大的公共空間才夠用?

    市文化局和市發改委于2007年聯合出臺的《北京市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標準(試行)》中要求:服務人口大于4.5萬人的街道,文化中心設施建筑面積要大于2000平方米;服務人口在2.5萬至4.5萬的街道,文化中心設施建筑面積要大于1500平方米。

    但是,要想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留出空間,談何容易?

    隨著城市人口密度不斷增大,越是居民眾多的街道社區,城市空間便越是稀缺。如何擠出足夠的公共文化空間,對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來說,這顯然是一個頗有難度的考驗。正在創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的朝陽區,采取不同的手法,因地制宜,巧妙地破解了這道難題。

    挪,變廢為寶

    區域:團結湖街道

    面積:1.23平方公里

    人口:約6.5萬居民

    特點:老舊小區,建筑密集

    1.23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從東到西步行只有半小時的路程,密匝匝擠著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建成的200多棟居民樓,里面住著約6.5萬居民——用這樣一組數字,團結湖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杜磊一下子便點明了當地的區域特點。

    團結湖街道是北京最早的統建小區之一,這里的建筑大多已經老舊,和其他新建小區相比,社區居民的老齡化程度也較高。要想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當作文化中心,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過,這里還真有一塊被遺忘的角落——團結湖中路北一條,5棟居民樓合圍之下,居然藏著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院子。這里以前是朝陽區房管局管理的一處鍋爐房,“煤改電”工程實施后,這里被閑置下來,后來變成了垃圾場。

    “要是能在這兒建個文化中心,既滿足文化需求,又能解決環境問題,該有多好!”街道辦事處的負責人們這么盤算著。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就是這么一塊空地,居然還是一個“燙手山芋”。

    原來,曾有單位打算在這里蓋一座高層居民樓,可是由于新樓會遮擋周邊幾棟樓的陽光,遭到居民的強烈反對,開發計劃幾度流產。蓋居民樓行不通,蓋文化中心要想真正立項,也必須得到社區居民的同意才行。

    2007年,街道辦事處第一次就空地利用問題聽取社區居民意見。一聽說要在空地上蓋文化中心,大伙兒都很感興趣,也覺得確實需要。可接下來,問題也都一股腦兒地提了出來:

    “樓蓋多高?”

    “離我們住的樓有幾米遠?”

    “會不會遮擋陽光?”

    “不會蓋成你們的辦公樓吧?”

    ……

    辦事處把居民們的要求記錄下來,在設計規劃中逐一進行落實:

    空地周邊最矮的樓只有6層,文化中心的“身高”就定為5層;

    3000平方米的院子,只有三分之一用于蓋樓,確保樓間距不小于20米;

    樓內建有舞蹈室、圖書室、烹飪教室、音像放映室等,幾乎不設辦公空間;

    ……

    2010年4月,這套精心設計的規劃圖被張貼在空地外墻上,接受全體居民的審視。看到這個方案,大多數居民表示滿意。可是空地西側的一座居民樓里還是有住戶提出了意見,擔心文化中心會影響自家采光。

    只為了這一句話,設計方案再次做出重大修改,文化中心的頂層被削去一半,靠東的一側有5層樓高,而靠西的一側則只留了4層。看到街道辦事處這么細心地滿足大伙兒的要求,所有人都心服口服了,新方案得到居民們的一致同意。

    2011年3月,團結湖街道文化中心在朝陽區發改委順利立項,當年11月,拿到規劃許可證。如今,這座文化中心馬上就要動工,預計到明年,當地居民就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內容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了。

    借,合作雙贏

    區域:六里屯街道

    面積:4.4平方公里

    人口:約15萬居民

    特點:人員分散,難以輻射

    六里屯街道不缺公共文化空間。這里的街道文化中心和街道宣教中心面積各有700平方米,平時能夠供居民從事基本的文化活動,轄區內還有小禮堂、多功能廳等文化設施,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郭燕還是不滿足。

    短評

    “擠”中有智慧

    李 洋

    文化空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肯擠,一定能擠出來。怎么“擠”,靠的就是各級政府部門的管理智慧。挪、借、議,這些辦法聽起來簡單,在實施過程中卻離不開科學縝密的調查研究、以民為先的服務理念、高效利用資源的務實作風,更離不開各級政府部門積極作為的心態。文化空間為民而設,而享受了城市文化建設成果的市民,也必然會以更加文明的面貌回報這座城市。

    “我們轄區面積大,人口也比較多,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總數約有15萬人,但街道文化中心藏在一座小區里面,很多人要想找過來不太方便,文化服務的輻射面也相對有限。”郭燕總想,最好能在交通要道附近再開辟一個文化空間。

    2011年,聽說著名的甜水園圖書批發市場里有個約2000平方米的倉庫打算出租給書商辦書店,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心動了——那里緊鄰金臺路和甜水園街的交叉路口,一墻之隔就是超市,平時周邊居民經常路過這里,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不過,圖書市場是經營單位,追求經濟效益,而街道辦事處不能不考慮成本, 雙方還真不好談。幾經商議,市場管理方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無論倉庫出租給誰,都要帶一個附加條件,就是必須“借”出部分空間,免費用于開展居民文化活動。

    消息傳出去,很快就有書商找上門來要求承租倉庫,開設一家名為“明軒書店”的店鋪,并且還爽快地答應了街道辦事處提出的條件。沒多久,明軒書店的裝修圖紙擺上了三家合作單位的案頭。

    圖書市場每天17時結束營業,可是書店要營業到21時,于是市場破例為其單開了扇門;街道辦事處則把講座活動安排在書店里定期舉辦,而書店方面在店里擺上沙發,開辟出一個“書吧”,還留出空間供居民開展書畫筆會活動。

    如此算來,書店里有700平方米的地方,成了當地居民的公共文化空間。

    雖說自己的地盤被“借”出去不少,可明軒書店經理馬達覺得自己一點兒不虧。“零售書店最需要的就是人氣,通過參與街道組織的講座,附近的居民很快就知道我們的書店了,現在我巴不得街道每個禮拜都能組織活動。”

    郭燕心里也有一筆賬:“我們不僅借到了地方,還借到了一支專業隊伍。”原來,明軒書店的銷售人員,現在都成了街道文化中心的兼職服務員,他們憑借專業優勢,總是能幫居民找到各種資料和圖書。

    現在,街道辦事處還打算和書店深度合作,開展文化夜市、為殘障居民送書上門、送書進校園等活動,充分挖掘這個公共文化空間的服務潛力,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務。

    議,寸金尺土

    區域:三里屯街道

    面積:2.9平方公里

    人口:約5.8萬居民

    特點:黃金地段,房價較高

    三里屯的商務樓宇鱗次櫛比,可要想在這里找到文化公共空間,只能靠見縫插針。比如一座建筑面積達4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寫字樓,其公共配套空間還不到400平方米,雖然像這樣零零散散的小空間有不少,卻難以形成氣候。這也曾是讓三里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歷廣權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2009年,首開集團的一處樓盤賣得正火,歷廣權意外地打聽到了一個“內部消息”:不遠處的首開幸福廣場里,有一座7層高的配樓,因為內部空間利用率不高,自2004年建成后就一直空置,眼下正打算“甩賣”。

    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趕緊跑去“看房”:這座配樓建筑面積達6900多平方米,有獨立的進出口,有大挑高空間,還有的房間剛好可以用作教室。總之,用來當作文化中心,簡直太合適了。不過,當時三里屯地區商務樓宇的價格已經達到每平方米5萬元的水平,這可不是一個小小的街道辦事處能夠負擔得起的。于是,街道辦事處向區住建委尋求幫助,按這座樓的建安成本開出了一個超低價碼:總價1億元整,比市價便宜了七成左右!

    聽說有樓要降價銷售,很快就來了競爭對手。有家公司找過來,出價比街道辦事處高出至少三分之一。比拼價格不是街道的強項,辦事處的工作人員馬上轉移了談判的重點:將街道文化中心設在這里,有助于提升樓盤的整體文化魅力。

    街道辦事處的策略最終打動了賣家,雙方以1.04億元的價格成交,相當于每平方米的價格還不到1.5萬元。精打細算的街道工作人員還順便把物業費、水電費的優惠項目也一并談了下來,一分錢都沒浪費。

    現在,這座配樓正在進行改造裝修,預計年底將投入使用。屆時,不僅街道的14支文藝隊伍將能夠聚在一起搞活動,當地的外籍人員服務站、市民學校、溫馨家園等機構也都將進駐這座嶄新的文化家園。

    另外,朝陽區還按照規定在新建小區收繳文化配套設施。從2011年至今,全區已收繳2萬余平方米文化配套設施,還有1萬余平方米即將“入賬”。眼下,朝陽區95%的街道鄉鎮文化中心已經達標,真正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文化服務。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