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64年老北京全城實景模型啟動大修

2013-07-24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修復歷時兩個半月 同時向市民專家征集“老北京記憶”

    市城建檔案館的工作人員正忙著為1949年老北京城實景模型進行拍照存檔,為下一步的整體修復做準備。

    拂去屋頂上的蒙塵,露出一座灰墻綠瓦的小建筑;清掃出的一方“湖面”,露出祖母綠般的碧色。從昨天開始,市城建檔案館7樓展覽室中,開始進行一項“大工程”——1949年起歷時兩年建成、復制了新中國成立時首都核心城圖景的全城實景模型,開始大修。

    當初耗時兩年建成

    如今需兩個半月修復

    從占地75平方米的平鋪展板上看,一層層灰磚灰瓦的四合院,齊齊由城北城南向中心城涌動著,最終托起了紅城金瓦的紫禁城;一條主水系縱貫南北,穿起的京城河湖像顆顆明珠。這些都讓這座不折不扣的微縮之城,有了生氣和亮色。

    “惟一遺憾的,就是多年不敢動它,使得這顆明珠蒙了塵。”市城建檔案館館長說。

    這是迄今為止,全國惟一一座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城市沙盤。能夠查詢到的檔案顯示,從1949年到1951年,當年的工匠根據全城的測繪圖,耗費兩年時間完成了這幅要用108塊展板拼起來的“北京城”。但這測繪圖到底從何而來,哪些人參與了測繪,當初測繪所為何用,也都成了歷史車輪上的一粒塵埃,無從查詢蹤跡。

    在市城建檔案館成立以前,這份史料一直在前門箭樓里展出。第一任館長向市有關部門打了報告,直接將整個模型請到了城建檔案館,成了這里數十年以來的鎮館之寶。

    對于研究人員來說,這是一份探尋當年京城結構中不可多得的立體資料,上窄下寬的“凸”字形,頓時顯現出“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設格局。

    對待這份史料,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尤為小心翼翼。十幾年前,清潔人員曾用最小的雞毛撣子清掃,撣子過“境”,房倒屋塌,從此館內幾乎不敢再擅動。

    在整個展覽室中,除了館長娓娓道來的聲音,還伴隨著快門的“咔”、“咔”聲。兩架梯子架起“飛貓”綁著相機,正在從俯瞰的角度,為修復前的模型留影。

    “從現在開始的兩個半月內,施工人員會依照現有模型進行修復。這些照片將是修復過程中對照的主要依據。”館長說。

一棵樹小過一粒米

    一巴掌蓋住111間房

    除了“浩浩湯湯”以外,幾乎找不到其他詞語來形容這份立體模型所復刻的京城盛景。這份模型按照當時北京原樣1:1000復制,當年的師傅精細到連大樹、院落、耳房都體現出來。

    除了75平方米、共計94塊模型用于展出之外,還有14塊展板藏在檔案室中,已經連續數十年未見天日。如果計算上這14塊展板上的房間數量,共計108塊、90平方米的展板上,被當年的工匠師傅“蓋”上了11.8萬間房屋,“種”上了6萬棵大樹,完全復制了當年的大宅小院和棋盤般的街巷格局。

    “門頭溝原來有條模型街。當年修建紫禁城時,是門頭溝的工匠先做出來一個故宮模型,再照著做的。看這模型的精細程度,估計也出自模型街工匠之手。”一個穿著白色大褂的中年人蹲下來平視著整個沙盤,深邃的眼神中似乎暗藏著一團火。他是負責修復的密克羅模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楊峰。

    “這些是銅絲捻的,再粘上模型草粉。”楊峰捻起一棵已經倒地的樹,細細看著。這棵樹只有泰國香米大小,樹干只有米粒四分之一粗細。

    記者手指并攏,蓋住阜成門內的一片民居,抬起來再細數,整個巴掌蓋住了111間房。

    “1996年時,這份史料曾經被修復和清掃,還重新刷過一遍油漆。”彎下腰正了正南二環外的一棵樹,館長說。

    聲像室主任王煒則記得很清楚,當時施工人員將展板重新拆分,修補了一些起翹的木板。

    密克羅雖然并不為很多外人所知,但在業內卻擁有著頂尖的手工師傅。2003年國家體育場招標時,13個設計方案模型中,9個為密克羅工匠所制作。2008年奧運工程展覽館中所有奧運工程的建筑模型,北京規劃展覽館里的紫禁城模型,都出自這些師傅之手。

    “像這種建筑物不太多的,兩個大師傅修一天也許能完成,越到‘市中心’修復量越大,兩個人得干兩三天。”公司相關負責人劉輝隨手一摸京南一處水面,手指頓時變得漆黑。

    兩個半月間,修復師傅們不能使用任何化學的清洗劑,而是要用自制的毛刷,細細將這累積了數十年的灰塵拂去。然后再用傳統手工藝重建一個個破損的城樓、房屋、樹木,用乳膠將其粘回原有的部位。在展出過程中丟失的北海白塔,也將重新恢復。

 修復后繼續展出

    請市民專家來“認”莫名建筑

    在兩個半月的修復期中,所有材料都不能帶出門外。這兩個半月間,規劃部門、市城建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將忙著尋找能辨認出舊日京城細節的人。

    掃開蒙塵的水面,有些湖面為藍色,有些則是綠色。尤其是長安街往南,多條細細的水系穿越京城,一路延伸到了模型之外,水道兩側,甚至都有不同的色澤。

    “這些水系大多都已經不存在了,有些成了蓋板河,有些已經填平。”館長說,現在讓人撓頭的是,不同顏色的水面似乎有死水、活水之分,但是否如猜測般,還需要請專家再來鑒定。

    而這座1949年的模型,還有著連續的城樓和城門。但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的甕城已被拆掉一半,只留下前方弧形的甕城墻;朝陽門和宣武門的甕城則已經消失。被拆掉的墻體下有兩根細長的平行銅絲條,規劃設計出身的講解員趙飛說,1915年,北洋政府修建“京師環城鐵路”就拆除了不少城墻,銅絲所描述的,就是軍閥時期的環城鐵路線。

    從德勝門往東走,鐵路線沿著城墻往前延伸。但在安定門和東直門的城墻拐角處,鐵路斜著穿過了城墻,直角的墻根,還加了一道與鐵路平行的弧形墻體。建國門和崇文門之間的拐角也是如此。整個環城鐵路線一共10次穿梭于北京城墻,其中兩次穿過崇文門甕城。

    “鐵路和城墻倒是好認,難認的是好多舊城建筑已經沒了實體,如今再辨別當初是做什么用的,很難。”館長說。

    在外城陶然亭附近,有一片房子特立獨行地坐西朝東而建。在如今國家海關所在位置還有一片有白墻紅瓦的大宅子,甚至是白墻綠瓦的長房子。除了協和醫院等明顯的綠頂建筑以外,還有些小樓,細細擦出來也同樣是綠瓦。而這些綠瓦,有些配白墻、有些配紅墻,有些是灰墻,各有特色。城區內大面積空地有些是當年仍舊處于保密的軍事設施,有些則是王侯公卿的居所。

    “幾年前對外展出時,有位老爺子告訴我這片是北京第一監獄,后來一查還真是。”講解員趙飛指著右安門附近一片米字型的平房說。

    這件事兒啟發了館長。她說,這次修復后,想通過文保專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建筑學家和老北京人來調動老記憶,認認這些說不出名字的建筑物都是什么,“尋找一些已經消失的經典建筑物和名人舊居”。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