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北約”——包括北京大學等11校、“華約”——包括清華大學等7校、“卓越”——包括北京理工大學等9校的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聯盟同日舉行筆試。
自去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原招生就業處處長蔡榮生涉嫌違紀被調查后,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問題被持續關注。記者就當前自主招生的三大焦點問題進行了追蹤。
焦點一:如何化解“招生辦信任危機”?
去年連續被曝光的高校招生辦負責人腐敗事件,令公眾對高校“招生辦”的廉潔與公平產生諸多質疑。記者從人民大學新聞中心獲悉,該校今年暫緩自主招生一年,目前已陸續完成部分整改措施,并已修訂、公示一系列相關規定,涉及招生、信息公開、檔案管理等方面。
針對自主招生,校方已重新修訂公布了《人民大學自主選拔錄取招生管理辦法》。辦法規定,在自主招生的初選、復試及體質測試階段,均需建立評委 庫,且評委來源均有所不同,其中,復試評委原則上需具備副教授以上職稱。評委庫人數不得少于評委需求數的1.5倍,學校監察處將從中抽簽產生復試評委名 單,再報招生工作小組審定。
新生入校后3個月之內,將對新生進行復查。新生復查期間的舉報、調查及處理情況,也將在學校本科招生網上公布。
此外,體測評委名單也由監察處抽簽產生。為保證評委測試打分公正及科學性,招生就業處將負責復試評委的培訓工作,并聯合體育部做好體測評委的培訓。人民大學還面向社會公開征選本科生招生社會監督員,參與監督學校本科生招生工作,每期10人,任期兩年。
另據記者了解,近幾年,為保證自主招生程序公正、選拔過程公開透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名校推出多項措施,其中包括:考生所在中學按照已 公示的標準和程序選拔符合要求的學生,并在校園顯著位置公示選拔通知、報名辦法、選拔標準和遴選程序,接受各方監督;大學成立由職能部門、紀檢部門和專職 教師組成的專家組,對考生進行面試考核;自主招生認定結果,經招生辦報校招生領導小組審批通過后,入選考生名單須向考生所在中學公布,并報生源所在省級招 生考試機構備案等。
針對“自強計劃”候選學生,清華大學專門組織紀檢人員與有關教師一起到學生家庭所在地進行實地考察,這一做法已堅持數年。
焦點二:報考人數是否有所下降?近年來,國內高考報名人數逐年降低、出國留學人數逐年增長。那么,自主招生的人數是否也同時出現下降勢頭呢?
記者從三大聯盟有關高校招生辦獲悉,今年報考三大聯盟自主招生的考生總數約為10萬人,與去年基本持平。報考各聯盟的人數也與去年基本持平。
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于涵等人認為,前幾年自主招生的人數基本上每年都不斷增長,而今年出現的“持平”,意味著“自主招生熱”正在理性“降溫”。
曾經有人質疑自主招生“招良”不“招優”,一些中學會把有高考競爭力的最優秀的學生留在統考中。但是,據多所高校招生部門公布的跟蹤調查數據顯 示,通過自主招生錄取的本科生,多數人在學業成績、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方面表現優異,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特別是學習方法與內在潛力上也大多勝出一籌。
同時,自主招生的競爭也十分激烈,成功通過自主招生獲得高考降分等優惠政策的考生僅占少數,大部分考生只是“陪考”。如,2011年“北約”自主招生“聯考”的通過率(獲得高考降分等優惠政策的比例)僅有10%左右。
“高校開展自主招生已十多年了,近幾年隨著自主招生政策的逐漸完善和穩定,考生和家長的心態也逐漸成熟,像前幾年‘多報考個學校多個機會’的人少了,大家都減少了盲目性,這對學生和高校都是好事。”于涵說。
焦點三:”英語降溫”是否有所體現?在教育部高考改革明確提出“英語降溫”的信號后,自主招生是否也體現了這一趨勢呢?
據了解,為減輕學生備考負擔,從去年開始,三大聯盟就將考試科目“瘦身”,均減至兩門,英語不再列為初試內容。
“北約”過去一直是進行七科考試,現已縮減為理工類專業考數學、物理,文史類專業考語文、數學。“華約”必考科目為數學與邏輯,物理探究或閱讀 與表達為選考科目,考生可從中任選一門。“卓越聯盟”縮減后的兩門考試為學科基礎測試一(涵蓋數學和物理知識)、學科基礎測試二(涵蓋數學和語文知識)。
于涵等多位招生辦主任表示,減少科目既可減輕考生的考試負擔,也能更明確地選拔出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學生的選材定位,切實加強自主招生考試對于考生在高中階段綜合表現的過程評價。
從去年開始,自主招生三大聯盟筆試同日在各地舉行。部分考生和家長提出,三大聯盟考試時間“撞車”雖減輕了學生趕場的負擔,但同時也減少了選擇機會。
對此,“卓越聯盟”有關高校的招辦負責人表示,每個聯盟中的高校特色各異、優勢不同,學生可報考一個聯盟的多所高校,這意味著同樣可以進行多樣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