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新華視點)2014,中國立法七大看點
修改行政訴訟法、預算法,制定糧食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明確了2014年的立法工作重點,一批社會高度關注、與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相關的重要法律提上議事日程。
與時俱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針對一些重點領域法律制定修訂的熱點問題,記者第一時間聯系權威部門和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給予解析。
行政訴訟法首次大修:“民告官”不再“雞蛋碰石頭”
【背景】數據顯示,每年行政糾紛引發的信訪高達400萬至600萬件,而通過行政訴訟解決的只有10余萬件。判決結案率低、原告勝訴率低,群眾不愿告不敢告,被告席時常無人,法院不愿受理。
【看點】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鞏富文:行政訴訟法頒布20多年后首次大修,就是要盡可能排除“民告官”的各種阻礙,進一步擴大受案范圍,用異地管轄減少行政干預,政府不執行判決可公告并拘留官員,法院可對規章以下的政府“紅頭文件”進行附帶審查等。
20年首修預算法:陽光財政管住政府賬單
【背景】歷經兩次審議,預算法修改今年將進入關鍵點。從舌尖上的浪費到車輪上的腐敗,遏制政府亂花錢的第一道防線是預算審查,但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預算報告依然看不到、看不懂、難監督。
【看點】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政府過“緊日子”,老百姓才能過“好日子”。預算法修訂應追求公開透明、法制規范和完整細致,公開和監管并行,審查和問責同步,政府花的每一分錢都必須納入預算管理,并接受監督。
修改環境保護法等:“最嚴格”制度向污染宣戰
【背景】重霾頻襲、跨界污染、源頭告急、難以追責,一系列環保難題久治不愈。大氣污染數據造假企業行政處罰最高罰款5萬元,比不上企業一天的治污費。環保法修改歷經三次審議,重典將如何向污染宣戰?
【看點】全國人大代表秦希燕律師:重典治污,就得讓污染者不敢越雷池一步,打破“違法便宜守法貴”的怪圈;完善聯合防治,告別治污“一畝三分地”;源頭保護落到實處,生態補償機制讓保護者受益。只有真正強化政府責任,才能杜絕“口號環保”之患。
12年首修安全生產法:向“帶血GDP”說不
【背景】吉林德惠大火121人遇難、青島中石化輸油管道爆炸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013年全國發生重特大事故49起,令人痛心的事故背后,是違法成本低、權責不清晰和監管的屢屢失守。
【看點】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偉:生命面前沒有“如果”,頒布12年以后,安全生產法首修備受關注。安全生產“不能踩紅 線”,關鍵就在于“重典治亂”,明確監管,比如賦予主管部門強制停電的權力;“責任到人”,減少違章指揮、冒險作業,用法律約束“人”的“不安全”行為。
修改食品安全法:“一龍治水”保障“舌尖”無憂
【背景】使用地溝油最高入死刑,機構改革整合散落的監管職能,“舌尖上的安全”首入政府工作報告……食品安全監管在變革,但是,源頭違規隱患讓“縫隙”仍存,違法成本低讓企業屢罰屢犯。
【看點】全國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杰:食品安全法的修改,重在理順監管體制,讓“九龍治水”成為歷史,從立法上避免監管缺位、越位、不到位。考慮讓獲刑者“終身禁入”,真正提高違法成本。還要把新業態納入管理,讓消費者“舌尖”無憂。
制定糧食法:守好天下糧倉
【背景】全國糧食產量十連增背后,是頻頻告急的土地污染,步步逼近的耕地紅線……如何確保糧食“量”“質”齊升、杜絕鏈條浪費,相關立法已是當務之急。
【點評】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一飯膏粱,維系萬家。糧食法動議從起草至今已有10年。要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 中,就必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像“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就應納入政績考核,發掘市場機制潛能,禁止操縱市場價格,給我們的飯碗帶上“護身 符”。
制定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用旗幟傳遞正能量
【背景】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幟。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時傳祥、王進喜,到袁隆平、郭明義,各行業的杰出人物傳遞了極大正能量。然而,雖然先后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獎勵表彰活動,但以國家名義頒發、面向全民的最高獎勵制度卻一直處于空白狀態。
【看點】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對作出卓越貢獻、品德高尚、堪稱全社會楷模的人物,通過嚴格的法律程序,以國家名義給予最高獎勵,不僅是一種崇高榮譽,也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此外,修改立法法、證券法、廣告法、軍事設施保護法、教育法等,制定資產評估法、航道法、期貨法、中醫藥法等,也列入今年的立法工作。
立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些代表委員表示,站在立法工作的新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制定、修改法律或得到法律授權的,要加強研究、盡快啟動,確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據、有序進行,健全中國特色的立法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