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日從設在同濟大學的國際綜合大洋鉆探計劃中國辦公室獲悉,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新十年科學大洋鉆探首航——“國際大洋發(fā)現(xiàn)計 劃”349航次(IODP349航次)在歷經62天緊張而忙碌的科學鉆探后,于3月30日在臺灣基隆港靠岸,標志著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圓滿結束。
IODP349航次共同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李春峰表示,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首次獲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巖芯紀錄,僅從船上的初步分析看,就已獲得多項重大新發(fā)現(xiàn):
一是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的直接證據(jù)。迄今為止,南海的形成過程和年齡都是根據(jù)地球物理探測間接推斷的。此航次首次突破軟性沉積巖,鉆取到 海底擴張時期形成的硬性玄武巖,并在南海東西兩大海盆都獲得了非常新鮮的洋殼玄武巖樣品。由此,科學家們可精確確定海盆擴張時代與巖漿活動過程,并初步標 定南海東西兩大海盆的年齡。
二是發(fā)現(xiàn)南海形成過程中有多期次大規(guī)模火山噴發(fā)。鉆探發(fā)現(xiàn)的多層玄武巖和多層火山碎屑巖,說明南海擴張形成的晚期曾有多期強烈的火山活動,南海的不少島礁,其實就是覆蓋在海山上的珊瑚礁。此項發(fā)現(xiàn)為研究海山的形成原因,以及海底如何停止擴張?zhí)峁┝巳戮索。
三是發(fā)現(xiàn)南海深海盆反復變化的沉積歷史。南海是個邊緣海,周邊陸地和島嶼送到海洋里的大量沉積物,最終歸宿就是此航次所鉆探的深海盆。在那 里,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濁流沉積與多期次鈣質超微化石沉積交替出現(xiàn),而在大洋玄武巖基底上,科學家們還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十米厚的黃褐色泥巖,這表明,南海形成之后 經歷了復雜多變的沉積環(huán)境,為研究南海乃至西太平洋的演變歷史提供了寶貴證據(jù)。
李春峰說,盡管早已知道南海形成的奧秘就隱藏在深海盆地之下,但受科技條件限制,長期以來南海的深海盆地一直是科學考察的盲區(qū)。近三四十年 來,對于南海大陸架和陸坡海底各國已經進行了大量科學考察,所打的石油鉆井也超過了四千口,然而,南海中央水深超過四千米的深海盆地卻從未鉆探。 IODP349航次正是第一次利用國際最先進的鉆探技術,探索了南海深海盆地的演變歷史。
據(jù)了解,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一共完成了5個站位的取芯,如同在南海海底打下5顆“金釘子”,科學家們獲取了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巖芯,同時還 完成了2個站位的地球物理測井工作。IODP349航次鉆探總深度為4317米,其中沉積巖取芯1503米,基底玄武巖取芯100米,最大井深1008 米。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2位科學家經過通力合作,已初步完成大量的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微生物等測量和分析工作,接下來,船上科學家將在各自 實驗室對取到的樣品進行深入研究,并將于兩個月后形成一份關于本航次的初步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說,此航次以我國科學家提出的科學目標為主導,以中國科學家為主體,其中包括12名 中國科學家和6名華裔科學家參加,一方面激發(fā)了不同學科的國際合作研究,另一方面,也鍛煉了中國深海科學家隊伍,為更好地理解南海的擴張演化和西太平洋、 東南亞構造之間的聯(lián)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IODP349航次圓滿結束,但這僅僅是開了一個好頭,好戲還在后頭。”共同首席科學家、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同濟大學講 座教授林間說,“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可以準確解讀中國人‘母親海’——南海的形成歷史,而南海也將真正成為國際上邊緣海研究程度最高的區(qū)域。”